本詩為先秦時代鄭國華夏族民歌。這是一首描寫男女約會時女子對男子的戲謔、俏罵的詩歌。全詩二章,每章四句。全詩充滿了調侃、戲謔的意味,笑罵中蘊含著深厚的愛,清新活潑。又因為全詩出自少女之口,不失其天真、善良。
“山有扶蘇, 隰有荷華”;“山有喬鬆,隰有遊龍”,描寫的盡是山中的樹,低穀的花,並未見一人。其實這並不是情侶約會的地點和景色的描寫,因為在《詩經》中,“山有…...,隰有......”是常用的起興句式,如《邶風·簡兮》‘中有:“山有榛,隰有苓”,《唐風·山有樞》中有“山有樞,隰有榆”,“山有漆,隰有栗”等。這裏就是一個典型的起興,清代方玉潤在《詩經原始》中說:“詩非興會不能作,或因物以起興,或因時而感興,皆興也”,即這裏的興隻從語勢或韻腳上引出下文,使詩篇的開頭委婉含蓄,與後文的故事並不相關。
“不見子都,乃見狂且”,這兩句是賦,為女子的調笑之辭。“至於子都,天下莫不知其姣也”(《孟子·告子上》)。“子都”,似為傳說中古代美男子名,這裏泛指俊美的男子。有論者認為“都“姝”古本雙聲,都”為“姝”的假借。《說文解字》雲:“姝,美也”,故子都就是子美。女子稱所愛為“狂且”,與美男子“子都”對舉,明明是雙方相約而來,偏說對方非己所愛,心愛叫冤家,可見其性格的爽朗善謔。
第二章開頭兩句仍以草木起興引起下文。“不見子充,乃見狡童”反複調侃,加強語勢,感情也層層遞進。“子充”泛指美男子。論者認為“充”,古韻在東部,“姝”,古韻在區部,區東可以對轉,“充”即“姝”的對轉,故子充與子都實為同指。始為“子都”,此為“子充”,重章疊句,整飭中有變化,更顯得錯落有致。
少女對心上人主動發起調笑戲謔,可以想象,被調侃的男子絕不會甘拜下風,當有回敬。妙語如珠,往來應答,場麵應十分熱烈,氣氛也極為活躍,少男少女率真爽朗的性格及歡快健康的戲劇性場麵,在這裏得到了淋漓盡致的表現。
- 參考資料:
- 1、薑亮夫.先秦詩鑒賞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98年:166-167
- 2、周嘯天.詩經楚辭鑒賞辭典:商務印書館國際有限公司,2012年:209-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