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
我聽說官吏在商議驅逐客卿這件事,私下裏認為是錯誤的。
從前秦穆公尋求賢士,西邊從西戎取得由餘,東邊從宛地得到百裏奚,又從宋國迎來蹇叔,還從晉國招來丕豹、公孫支。這五位賢人,不生在秦國,而秦穆公重用他們,吞並國家二十多個,於是稱霸西戎。秦孝公采用商鞅的新法,移風易俗,人民因此殷實,國家因此富強,百姓樂意為國效力,諸侯親附歸服,戰勝楚國、魏國的軍隊,攻取土地上千裏,至今政治安定,國力強盛。秦惠王采納張儀的計策,攻下三川地區,西進兼並巴、蜀兩國,北上收得上郡,南下攻取漢中,席卷九夷各部,控製鄢、郢之地,東麵占據成皋天險,割取肥田沃土,於是拆散六國的合縱同盟,使他們朝西侍奉秦國,功烈延續到今天。昭王得到範雎,廢黜穰侯,驅逐華陽君,加強·鞏固了王室的權力,堵塞了權貴壟斷政治的局麵,蠶食諸侯領土,使秦國成就帝王大業。這四位君主,都依靠了客卿的功勞。由此看來,客卿哪有什麽對不住秦國的地方呢!倘若四位君主拒絕遠客而不予接納,疏遠賢士而不加任用,這就會使國家沒有豐厚的實力,而讓秦國沒有強大的名聲了。
陛下羅致昆山的美玉,宮中有隨侯之珠,和氏之璧,衣飾上綴著光如明月的寶珠,身上佩帶著太阿寶劍,乘坐的是名貴的纖離馬,樹立的是以翠鳳羽毛為飾的旗子,陳設的是蒙著靈鼉之皮的好鼓。這些寶貴之物,沒有一種是秦國產的,而陛下卻很喜歡它們,這是為什麽呢?如果一定要是秦國出產的才許可采用,那麽這種夜光寶玉,決不會成為秦廷的裝飾;犀角、象牙雕成的器物,也不會成為陛下的玩好之物;鄭、衛二地能歌善舞的女子,也不會填滿陛下的後宮;北方的名驥良馬,決不會充實到陛下的馬房;江南的金錫不會為陛下所用,西蜀的丹青也不會作為彩飾。用以裝飾後宮、廣充侍妾、爽心快意、悅入耳目的所有這些都要是秦國生長、生產的然後才可用的話,那麽點綴有珠寶的簪子,耳上的玉墜,絲織的衣服,錦繡的裝飾,就都不會進獻到陛下麵前;那些閑雅變化而能隨俗推移的妖冶美好的佳麗,也不會立於陛下的身旁。那敲擊瓦器,拍髀彈箏,烏烏呀呀地歌唱,能快人耳目的,確真是秦國的地道音樂了;那鄭、衛桑間的歌聲,《韶虞》《武象》等樂曲,可算是外國的音樂了。如今陛下卻拋棄了秦國地道的敲擊瓦器的音樂,而取用鄭、衛淫靡悅耳之音,不要秦箏而要《韶虞》,這是為什麽呢?難道不是因為外國音樂可以快意,可以滿足耳目官能的需要麽?可陛下對用人卻不是這樣,不問是否可用,不管是非曲直,凡不是秦國的就要離開,凡是客卿都要驅逐。這樣做就說明,陛下所看重的,隻在珠玉聲色方麵;而所輕視的,卻是人民士眾。這不是能用來駕馭天下,製服諸侯的方法啊!
我聽說田地廣就糧食多,國家大就人口眾,武器精良將士就驍勇。因此,泰山不拒絕泥土,所以能成就它的高大;江河湖海不舍棄細流,所以能成就它的深邃;有誌建立王業的人不嫌棄民眾,所以能彰明他的德行。因此,土地不分東西南北,百姓不論異國它邦,那樣便會一年四季富裕美好,天地鬼神降賜福運,這就是五帝、三王無可匹敵的緣故。拋棄百姓使之去幫助敵國,拒絕賓客使之去事奉諸侯,使天下的賢士退卻而不敢西進,裹足止步不入秦國,這就叫做“借武器給敵寇,送糧食給盜賊”啊。
物品中不出產在秦國,而寶貴的卻很多;賢士中不出生於秦,願意效忠的很多。如今驅逐賓客來資助敵國,減損百姓來充實對手,內部自己造成空虛而外部在諸侯中構築怨恨,那要謀求國家沒有危難,是不可能的啊。
注釋
(1)“由餘”,亦作“繇餘”,戎王的臣子,是晉人的後裔。穆公屢次使人設法招致他歸秦,以客禮待之。入秦後,受到秦穆公重用,幫助秦國攻滅西戎眾多小國,稱霸西戎。“戎”,古代中原人多稱西方少數部族為戎。此指秦國西北部的西戎,活動範圍約在今陝西西南、甘肅東部、寧夏南部一帶。
(2)“百裏奚”,原為虞國大夫。晉滅虞被俘,後作為秦穆公夫人的陪嫁臣妾之一送往秦國。逃亡到宛,被楚人所執。秦穆公用五張黑公羊皮贖出,用上大夫,故稱“五羖大夫”。是輔佐秦穆公稱霸的重臣。“宛”(yuān),楚國邑名,在今河南南陽市。
(3)“蹇(jiǎn)叔”,百裏奚的好友,經百裏奚推薦,秦穆公把他從宋國請來,委任為上大夫。百裏奚對穆公說:“臣不及臣友蹇叔,蹇叔賢而世莫知”。“宋”,國名,或稱“商”、“殷”,子姓,始封君為商紂王庶兄微子啟,西周初周公平定武庚叛亂後將商舊都周圍地區封給微子啟,都於商丘(今河南商丘縣南),約有今河南東南部及所鄰山東、江蘇、安徽接界之地。公元前三世紀中葉,大臣剔成肸(即司城子罕)逐殺宋桓侯,戴氏代宋。公元前286年被齊國所滅。
(4)“邳豹”,晉國大夫邳鄭之子,邳鄭被晉惠公殺死後,邳豹投奔秦國,秦穆公任為大夫。“公孫支”,“支”或作“枝”,字子桑,秦人,曾遊晉,後返秦任大夫。“晉”,國名,姬姓,始封君為周成王之弟叔虞,建都於唐(今陝西翼城縣西),約有今山西西南部之地。春秋時,晉獻公遷都於絳,亦稱“翼”(今山西翼城縣東南),陸續攻滅周圍小國;晉文公成為繼齊桓公之後的霸主;晉景公遷都新田(今山西侯馬市西),亦稱“新絳”,兼並赤狄,疆域擴展到今山西大部、河北西南部、河南北部和陝西一角。春秋後期,公室衰微,六卿強大。戰國初,被執政的韓、趙、魏三家所瓜分。公元前369年,最後一位國君晉桓公被廢為庶人,國滅祀絕。
(5)“產”,生,出生。“並”,吞並。
(6)“並國二十,遂霸西戎”,《秦本紀》雲秦繆公”益國十二,開地千裏,遂霸西戎”。這裏的“二十”當是約數。
(7)“孝公”,即秦孝公。“商鞅”,衛國公族,氏公孫,亦稱公孫鞅,初為魏相公叔座家臣,公叔座死後入秦,受到秦孝公重用,任左庶長、大良造,因功封於商(今山西商縣東南)十五邑,號稱商君。於公元前356年和前350年兩次實行變法,奠定秦國富強的基礎。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被車裂身死。
(8)“殷”,多,眾多。“殷盛”,指百姓眾多而且富裕。
(9)“魏”,國名,始封君魏文侯,係晉國大夫畢萬後裔,於公元前403年與韓景侯、趙烈侯聯合瓜分晉國,被周威烈王封為諸侯,建都安邑(今山西夏縣西北)。魏文侯任用李悝改革內政,成為強國。梁惠王時遷都大梁(今河南開封市),因亦稱”梁”。後國勢衰敗,公元前225年被秦國所滅。“獲楚、魏之師”,指戰勝楚國、魏國的軍隊。公元前340年,商鞅設計誘殺魏軍主將公子昂,大敗魏軍。同年又與楚戰,戰況不詳,據此,當也是秦軍獲勝。
(10)“惠王”,即秦惠王,名駟,秦孝公之子,公元前337年至前311年在位。於公元前325年稱王。“張儀”,魏人,秦惠王時數次任秦相,鼓吹“連橫”,遊說各國諸侯事奉秦國,輔佐秦惠文君稱王,封武信君。秦武王即位,入魏為相。於公元前310年去世。此句以下諸事,並非都是張儀之計,因為張儀曾經作為宰相,就把功勞歸功到他身上了。
(11)“三川之地”,指黃河、雒水、伊水三川之地,在今河南西北部黃河以南的洛水、伊水流域。韓宣王在此設三川郡。公元前308年秦武王派兵攻取三川大縣宜陽(今河南宜陽縣西)。公元前249年秦滅東周,取得韓三川全郡,重設三川郡。
(12)“巴”,國名,周武王滅商後被封為子國,稱巴子國,在今四川東部、湖北西部一帶。戰國中期建都於巴(今四川重慶節)。公元前316年秦惠王派張儀、司馬錯等領兵攻滅巴國,在其地設置巴郡。“蜀”,國名,周武王時曾參加滅商的盟會,有今四川中部偏西地區。戰國中期建都於成都(今四川成都市)。公元前316年秦惠文王派張儀、司馬錯等領兵滅蜀,在其地設置蜀郡。
(13)“上郡”,郡名,本來是楚地,在現在的陝西的榆林。魏文侯時置,轄境有今陝西洛河以東,黃梁河以北,東北到子長縣、延安市一帶。公元前328年魏割上郡十五縣給秦,前312年又將整個上郡獻秦。秦國於公元前304年於此設置上郡。
(14)“漢中”,郡名,在現在的陝西漢中。楚懷王時置,轄境有陝西東南和湖北西北的漢水流域。公元前312年,被秦將魏章領兵攻取,秦於此重置漢中郡。
(15)“包”,這裏有並吞的意思。“九夷”,此指楚國境內西北部的少數部族,在今陝西、湖北、四川三省交界地區。
(16)“鄢”,音yān,楚國別都,在今湖北宜城縣東南。春秋時楚惠王曾都於此。“郢”(yǐng),楚國都城,在今湖北江陵市西北紀南城。公元前279年秦將白起攻取鄢,翌年又攻取郢。
(17)“成皋”,邑名,在今河南滎陽縣汜水鎮,地勢險要,是著名的軍事重地。春秋時屬鄭國稱虎牢,公元前375年韓國滅鄭屬韓,公元前249年被秦軍攻取。
(18)“六國”,韓、魏、燕、趙、齊、楚。“施”,音yì,蔓延,延續。
(19)“昭王”,即秦昭王,名稷,一作側或則,秦惠王之子,秦武王異母弟,公元前306年至前251年在位。“範雎jū”,一作“範且”,亦稱範叔,魏人,入秦後改名張祿,受到秦昭王信任,為秦相,對內力主廢除外戚專權,對外采取遠交近攻策略,封於應(今河南寶豐縣西南),亦稱應侯,死於公元前255年。
(20)“穰”,音ráng。“穰侯”,即魏冉,楚人後裔,秦昭王母宣太後之異父弟,秦武王去世,擁立秦昭王,任將軍,多次為相,受封於穰(今河南鄧縣),故稱穰侯,後又加封陶(今山東定陶縣西北)。因秦昭王聽用範雎之言,被免去相職,終老於陶。
(21)“華陽”,即華陽君羋戎,楚昭王母宣太後之同父弟,曾任將軍等職,與魏冉同掌國政,先受封於華陽(今河南新鄭縣北),故稱華陽君,後封於新城(今河南密縣東南),故又稱新城君。公元前266年,與魏冉同被免職遣歸封地。
(22)“蠶食”,比喻像蠶吃桑葉那樣逐漸吞食侵占。
(23)“向使”,假使,倘若。“內”,同“納”,接納。
(24)“陛下”,對帝王的尊稱,“致”,求得,收羅。“昆山”,即昆侖山。
(25)“隨、和之寶”,即所謂“隨侯珠”和“和氏璧”,傳說中春秋時隨侯所得的夜明珠和楚人卞和來得的美玉。
(26)“明月”,寶珠名。
(27)“太阿(ē)”,亦稱“泰阿”,寶劍名,相傳為春秋著名工匠歐冶子、幹將所鑄。
(28)“纖離”,駿馬名。
(29)“翠鳳之旗”,用翠鳳羽毛作為裝飾的旗幟。
(30)“鼉”(tuó)亦稱揚子鱷,俗稱豬婆龍,皮可蒙鼓。
(31)“說”,通“悅”,喜悅,喜愛。
(32)“犀象之器”,指用犀牛角和象牙製成的器具。
(33)“鄭”,國名,姬姓,始封君為周宣王弟友,公元前806年分封於鄭(今陝西華縣東)。春秋時建都新鄭(今河南新鄭縣),有今河南中部之地,公元的375年被韓國所滅。“衛”,國名,姬姓,始封君為周武王弟康叔,初都朝歌(今河南淇縣),後遷都楚丘(今河南滑縣)、帝丘(今河南濮陽縣),有今河南北部、山東西部之地。公元前254年被魏國所滅。“鄭、衛之女”,此時鄭、衛已亡,當指鄭、衛故地的女子。“後宮”,嬪妃所居的宮室,也可用作嬪妃的代稱。
(34)“駃騠”,音jué tí,駿馬名。“外廄(jiù)”,宮外的馬圈。
(35)“江南”,長江以南地區。此指長江以南的楚地,素以出產金、錫著名。
(36)“丹”,丹砂,可以製成紅色顏料。“青”,青,可以製成青黑色顏料。“西蜀丹青”,蜀地素以出產丹青礦石出名。“采”,彩色,彩繪。
(37)“下陳”,殿堂下陳放禮器、站立儐從的地方。“充下陳”,此泛指將財物、美女充買府庫後宮。
(38)宛:纏繞。宛珠之簪:綴繞珍珠的發簪。或以“宛”為地名,指用宛(今河南南陽市)地出產的珍珠所作裝飾的發簪。
(39)“傅”,附著,鑲嵌。“璣”,不圓的珠子。此泛指珠子。“珥”,音er,耳飾。
(40)“阿”,細繒,一種輕細的絲織物。或以“阿”為地名,指齊國東阿(今山東東阿縣)。
(41)“縞”,音gǎo,未經染色的絹。
(42)“隨俗雅化”,隨合時俗而雅致不凡。“佳”,美好,美麗。“冶”,妖冶,豔麗。“窈窕”,音yǎo tiǎo,美好的樣子。“趙”,國名,始封君趙烈侯,係晉國大夫趙衰後裔,於公元前403年與魏文侯、韓景侯聯合瓜分晉國,被周威烈王封為諸侯,建都晉陽(今山西太原市東南),有今山西中部、陝西東北角、河北西南部。公元前三八六年遷都邯鄲(今河北邯鄲市)。公元前二二二年被秦國所滅。古人多以燕、趙為出美女之地。
(43)“甕”,音wèng,陶製的容器,古人用米打水。“缶”,音fǒu,一種口小腹大的陶器。秦人將甕、缶作為打擊樂器。“搏”,擊打,拍打。“髀”,音bì,大腿。“搏髀”,拍打大腿,以此掌握音樂唱歌的節奏。
(44)“《鄭》”,指鄭國故地的音樂。“《衛》”,指衛國故地的音樂。“《桑間》”,桑間為衛國濮水邊上地名,在今河南濮陽縣南,有男女聚會唱歌的風俗。此指桑間的音樂,即本書《樂書》的“桑間濮上之音”。“《昭》”,通“韶”,《史記集解》引徐廣曰:“昭,一作‘韶’。”歌頌虞舜的舞樂。”《虞》”,按《史記會注考證校補》引南化本、楓山本、三條本等作“護”,當為歌頌商湯的舞樂。“《武》”,歌頌周武王的舞樂。“《象》”,歌頌周文王的舞樂。
(45)“太山”,即泰山。“讓”,辭讓,拒絕。
(46)“擇”,舍棄,拋棄。細流,小水。
(47)“卻”,推卻,拒絕。
(48)“五帝”,指黃帝、顓頊、帝嚳、堯、舜。“三王”,指夏、商、周三代開國君主,即夏禹、商湯、周文王和周武王。
(49)“黔首”,無爵平民不能服冠,隻能以黑巾裹頭,故稱黔首。此泛指百姓。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正式稱百姓為黔首。《史記·秦始皇本紀》載:二十六年,“更名民曰黔首”。“資”,資助,供給。
(50)“業”,從業,從事,事奉。
(51)“齎”(jī)送,送給。這句是說,把武器糧食供給寇盜。
(52)“益”,增益,增多。“讎”,通“仇”,仇敵。減少該國的人口而增加敵國的人力。
(53)“外樹怨於諸侯”,指賓客被驅逐出外必投奔其它諸侯,從而構樹新怨。
- 參考資料:
- 1、人教版《高中語文讀本》第二冊 43 諫逐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