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居》簡析

這篇文章記述了屈原的一件逸事,屈原被放逐三年之後,往見太卜鄭詹尹問卜。無論它的作者是誰,這篇文章都是很有藝術價值與曆史價值的。在先秦的典籍裏,沒有關於屈原的資料,最早為他立傳的是西漢司馬遷《史記·屈原列傳》。也許因為搜集資料的困難,《屈原列傳》的史料並不豐贍,倒是太史公與屈原的遭遇頗多相似,故借屈原的遭遇抒發自己的憂憤與怨怒,因此抒情勝於記事。屈原問卜未必實有其事,但屈原對自己的人生遭遇與做人處事的原則的反思卻是非常真實的。屈原連設八問,以“寧”“將”兩疑方式問卜,給人以不知所從的印象。其實,詩人的設問,與其說是他對人生道路和處世原則的困惑,倒不如說是他對黑白顛倒、清濁混淆的現實的震驚和憤慨。在你死我活的尖銳對立中,愈顯出屈原廉潔正直、心性高潔的品格與堅持操守、絕不妥協的鬥爭精神。對屈原的研究,此文至少可供參考。

全文以屈原問卜開篇,以詹尹“釋策而謝”的答語收結,中間以連珠式的對立設問的語句貫穿,文采斐然,往複盤旋,八對設問,一一貫之。雖鋪陳誇飾,句式整齊,卻不板不散,亦無重複之嫌。氣勢充沛,感情強烈,體現了大詩人特有的氣質。而且,這種體式,對漢賦“設為問答,以顯己意”,頗具啟發意義,或謂之漢賦之先聲亦無不可。

原文《卜居》

[先秦] 屈原

屈原既放,三年不得複見。竭知盡忠而蔽障於讒。心煩慮亂,不知所從。乃往見太卜鄭詹尹曰:“餘有所疑,願因先生決之。”詹尹乃端策拂龜,曰:“君將何以教之?”

屈原曰:“吾寧悃悃款款,樸以忠乎,將送往勞來,斯無窮乎?

“寧誅鋤草茅以力耕乎,將遊大人以成名乎?寧正言不諱以危身乎,將從俗富貴以偷生乎?寧超然高舉以保真乎,將哫訾栗斯,喔咿儒兒,以事婦人乎?寧廉潔正直以自清乎,將突梯滑稽,如脂如韋,以潔楹乎?

“寧昂昂若千裏之駒乎,將泛泛若水中之鳧,與波上下,偷以全吾軀乎?寧與騏驥亢軛乎,將隨駑馬之跡乎?寧與黃鵠比翼乎,將與雞鶩爭食乎?

“此孰吉孰凶?何去何從?

“世溷濁而不清:蟬翼為重,千鈞為輕;黃鍾毀棄,瓦釜雷鳴;讒人高張,賢士無名。籲嗟默默兮,誰知吾之廉貞!”

詹尹乃釋策而謝曰:“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數有所不逮,神有所不通。用君之心,行君之意。龜策誠不能知此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