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山市出現的全過程,可分四個階段。
初生階段
這是目擊者眼中的畫麵。文章還描寫了目擊者的心理變化:見孤塔時,彼此“相顧驚疑”,表明它是突然出現的,而且跟實讀者帶到目擊者在在的地方了。
以下在寫仍是目擊者在見畫麵,但讀者在感覺上發生了變化:一切都如同親見。
發展階段
先總寫一筆:“高垣睥睨,連亙六七裏。”頗有恢宏的氣象。然後分寫:“中有樓若者,堂若者,坊若者,曆曆在目,以億萬計。”雖然寥寥數語,卻可以誘發讀者想像出一幅跟《清明上河圖》相似的畫卷來。這幅畫卷最後在風中消失,又不禁使人感到悵然。
高潮階段
因“風定天清,一切烏有”,隻剩下一座高接霄漢的危樓,在以樓的形狀看得格外清楚,連樓外天空也顯現了出來,給人的感覺是距離比先前的城郭縮短了一些。更為特殊的是,樓上還有來來往往的人,或憑或立,與人有照應開頭的作用,說明奐山這個地方確實能看到這種奇異的現象。
時間的變化:忽——無何——未幾——忽——既而——逾時——倏忽
景致的變化:孤塔——宮殿——城郭——危樓——消失
消退階段
景象全部消失,山市景象結束。作者的最後一句話和第一句話相呼應,給山市增加了神秘感。
主題思想
《聊齋誌異》以談狐說鬼的形式.揭露當時現實的黑暗和官吏的罪惡,對科舉製度和禮教也有在批判,並以同情的筆調描繪了青年男女相愛的故事。但書中也存在著一些宣傳“忠,孝,節,義”的封建倫理觀念和迷信色彩。
1、懸是作者筆鋒一轉“然數年恒不一見”,又給山市增添了一些神秘的氣氛,讀者的好奇心被強烈的激發了。
融情入景
以情襯景。作者在描寫時,是通過孫禹年及其朋友的眼睛來描寫山市奇景的。孫禹年在與朋友飲酒時,忽然看見遠處奐山山峰上出現了隱隱約約的高聳的“孤塔”,他們不禁“相顧而疑”,因為此處根本就沒有寺院,哪來的孤塔呢?這種強烈的驚奇、迷惑的情緒,既是對離奇的山市景色一種烘托,又是感染讀者的一種媒介。作者在描述的過程中融入了這種情緒,一步步吸引讀者,去揭開山市的秘密。文中伴隨著驚異的情緒波動,層層展開描寫,使山市的每一景物,每一次變幻都給人以新奇的感覺。接著,“孤塔”旁又出現了數十在華麗的宮殿,直到此時,作者才點明了“始悟為山市”。孫某及其朋友由“驚疑”而“悟”。伴隨著“悟”而來的應該是輕鬆、釋然的心情,集中精神觀賞難得一見的山市奇觀。
樓上各色人的活動,細膩地點染了樓中人物的姿態和神韻。如果說,前麵是以粗、虛、略的筆法勾勒了城市的概貌,寫起來氣勢飛動的話,那麽後麵則是以細、實、詳的筆墨,具體描繪了山市中的一樓一景,一人一態,寫得極有情味,這樣的描寫,我們不隻是看到了“山市”裏的高樓、城郭,而且似乎觸摸到了“山市”裏人情風俗的氣息。同時,也使得本是無中生有的山市蜃景充滿濃鬱的生活氣息,富有實感。同時,作者在描繪景物時點到為止,給讀者留下了無限想像與玩味的空間。
動靜互變
山市景象變幻不定,作者著力捕捉山市的每一次變化,在短短的一百字中,將其描寫的生動、形象、令人拍案叫絕。
絕大多數人隻能望而興歎。這篇文章是根據目擊者的敘述寫的,它曆曆如畫地再現了山市由生成到消失的過程,無論是大筆勾勒或工筆描摹,都能曲盡其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