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江樓記》賞析

文章不作一味的奉迎,在歌功頌德的同時,也意存諷勸。登上閱江樓,覽“中夏之廣,益思有以保之”;見“四隀之遠,益思所以柔之”;見“萬方之民,益思有以安之”。就是登覽中處處想著國家社稷人民,既“元不寓其致治之思,奚止閱夫長江而已”。至於那些“留連光景之辭,皆略而不陳”。文章確實寫得莊重典雅,委婉含蓄,是一篇頗具時代特色而又有分寸的應製文字。

閱江樓,在今南京獅子山,為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詔令所建,建成後,朱元璋常登臨其上覽勝。本文即為宋濂奉詔所寫的一篇歌頌性的散文。

宋濂為明初文官中的重臣,朱元璋頒發的詔令多出其手,實為皇帝的左右手。本文既為奉詔而作,其中自不免存在一些歌功頌德的溢美之詞。但作者又能援引曆史上,特別是六朝覆滅的事實,巧妙地達到了“以史為鑒”的目的。寓規勸於敘事,當是本文的主旨所在。

宋濂為一代宗師,而且常為明太祖草詔,故其文風莊重渾厚,語言簡潔得體。本文堪稱代表作之一。文中雖多有歌功頌德的套語,但應把它放在具體的曆史條件下來認識。明太祖朱元璋率領農民起義軍轉戰南北,終於推翻了腐朽殘暴的元政權,而且在即位後確實采取了一些促進經濟發展的措施,應該說是順應社會發展要求的。文中提到的“拔諸水火,而登於衽席”,確實也反映了當時的一些實際,不能單純地把它看作是“陳詞濫調”。至於寫到皇帝在登樓時的種種心理活動,雖然是在讚揚“一統之君”,但頗有弦外之音,即為皇帝敲響警鍾,暗寓皇帝要處處關心國事民疾,而不應為觀賞勝景而登臨。特別是在第三段中,作者援引了古代樓閣的往事陳跡,說明了曆史上朝代興亡的教訓,更直截了當地表現出規勸之意。

全文有敘有議,駢散兼備,更顯出作者非凡的功力。“聲教所暨,罔間朔南,存神穆清,與天同體”,“登覽之頃,萬象森列,千載之秘,一旦軒露”之類的四字句,讀起來鏗鏘有力,頗具音韻美。“江漢之朝宗,諸侯之述職,城池之高深,關阨之嚴固”等五字的排比句,又把當地的氣象萬千的場麵盡攝眼底。特別是第二段中的“三思”,更是把人的心情刻畫得淋漓盡致,確實功力不凡。

閱江樓。
雄視吳楚閱江樓,評說成敗帝王侯。
雲錦絕技驚天下,金陵官話撰石頭。
友好遠航垂青史,共和首義傲亞洲。
詩文書畫曆代秀,稻作玉雕歲月稠。

南通州餘西古鎮精進書院任俠家作於南京陋室,2011年3月18日。

原文《閱江樓記》

[明代] 宋濂

金陵為帝王之州。自六朝迄於南唐,類皆偏據一方,無以應山川之王氣。逮我皇帝,定鼎於茲,始足以當之。由是聲教所暨,罔間朔南;存神穆清,與天同體。雖一豫一遊,亦可為天下後世法。京城之西北有獅子山,自盧龍蜿蜒而來。長江如虹貫,蟠繞其下。上以其地雄勝,詔建樓於巔,與民同遊觀之樂。遂錫嘉名為“閱江”雲。

登覽之頃,萬象森列,千載之秘,一旦軒露。豈非天造地設,以俟大一統之君,而開千萬世之偉觀者歟?當風日清美,法駕幸臨,升其崇椒,憑闌遙矚,必悠然而動遐思。見江漢之朝宗,諸侯之述職,城池之高深,關阨之嚴固,必曰:“此朕沐風櫛雨、戰勝攻取之所致也。”中夏之廣,益思有以保之。見波濤之浩蕩,風帆之上下,番舶接跡而來庭,蠻琛聯肩而入貢,必曰:“此朕德綏威服,覃及外內之所及也。”四陲之遠,益思所以柔之。見兩岸之間、四郊之上,耕人有炙膚皸足之煩,農女有捋桑行饁之勤,必曰:“此朕拔諸水火、而登於衽席者也。”萬方之民,益思有以安之。觸類而思,不一而足。臣知斯樓之建,皇上所以發舒精神,因物興感,無不寓其致治之思,奚此閱夫長江而已哉?彼臨春、結綺,非弗華矣;齊雲、落星,非不高矣。不過樂管弦之淫響,藏燕趙之豔姬。一旋踵間而感慨係之,臣不知其為何說也。

雖然,長江發源岷山,委蛇七千餘裏而始入海,白湧碧翻,六朝之時,往往倚之為天塹;今則南北一家,視為安流,無所事乎戰爭矣。然則,果誰之力歟?逢掖之士,有登斯樓而閱斯江者,當思帝德如天,蕩蕩難名,與神禹疏鑿之功同一罔極。忠君報上之心,其有不油然而興者耶?

臣不敏,奉旨撰記,欲上推宵旰圖治之切者,勒諸貞瑉。他若留連光景之辭,皆略而不陳,懼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