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
先生名平,字秉之,姓許。我曾經編過他的家譜,他就是家譜上邊所說的現在任泰州海陵縣的主簿。先生不但與兄長許元相互友愛而被天下稱讚,而且從少年時就超出一般人,他從不受約束,擅長辯論,與哥哥都因富有才智謀略而被當世的大人先生所器重。仁宗寶元(1038—1040)年間,朝廷開設方略科,來招納天下具有特異才能的人才,當時陝西大帥範文正公(範仲淹的諡號)、鄭文肅公(鄭戩的諡號)爭相寫信推薦先生,因此,他被征召進京應試,結果被任命為太廟齋郎,不久被選派做泰州海陵縣主簿。朝中的大臣多薦舉先生有雄才大略,應該任用做重要的事以考驗他,不應該把他放置在州、縣做一般官吏。許君也曾經意氣慷慨,自信自負,想有一番作為。但終究沒能有一次顯示自己才智的機會就死去了。唉!真令人哀傷啊。
讀書人當中本來就有那種遠離塵世、與世俗不合,一味按自己的意圖行事的人,即使受到諷刺謾罵、嘲笑侮辱、窮苦愁困都不後悔,他們都沒有一般人那種對名利的營求之心,而對後世有所期望,因此他們的失意、不合時宜也是應該的。至於那些富有機智謀略、追求功名利祿的讀書人,企圖利用時世的變化,去營求權勢和物利,卻往往不能得誌的,也是難以數記的。然而,才辯足以改變一切事物,卻在重用遊說的時代困窮;智謀足以奪取三軍的統帥,卻在崇尚武力的國家遭受屈辱,這種情況又怎麽解釋呢?唉!那些對後世有所期待、遭受困厄卻不後悔的人,大概知道其中的原因吧!
許君死時五十九歲,在仁宗嘉祐(1056—1063)某年某月某日葬於真州揚子縣甘露鄉某地的原上。夫人姓李。長子名瓌,沒有做官;次子名璋,任真州司戶參軍;三子名琦,任太廟齋郎;四子名琳,中了進士。五個女兒,已經出嫁的兩個,一個嫁於進士周奉先,一個嫁於泰州泰興縣令陶舜元。
墓碑上的銘文是:有人提拔而任用他,沒有誰排擠而阻礙他。唉!許君卻死於小小的海陵縣主簿的官位上,是什麽人使他這樣的呢?
注釋
①泰州海陵縣:現在的江蘇省泰縣。現在為江蘇省泰州市薑堰區。
②譜:為……做家譜。
③器:器重。
④以:來...。
⑤範文正公:名仲淹,字希文,蘇州吳縣人。為宋名臣。
⑥鄭文肅公:名戩,字天休,蘇州吳縣人。
⑦齟齬(jǔyǔ):這裏指政治意見不合。
⑧右武:崇尚武道。
⑨不仕:不出來做官。
⑩起:使……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