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正話反說
作者前文極力鋪陳藻飾黎安二生文才,正是為了說明後麵的“不迂”,“不迂”而以“迂”
名之。顯示了世俗的謬誤。正話反說,文曲意直,顯示內在的鋒芒。
2、意境含蓄
諸多憤世之氣,盡在深蘊之中
本文的篇幅不長,結構也比較簡單,先介紹黎、安二生的由來,再說明寫作本文的用意,然後有針對性地指出如何認識迂闊。迂闊,從古到今都有人在用這一形容個性的詞。如果拋開它那略帶貶義的內容,我們可以這樣理解:所謂迂闊,是指一個人在待人接物方麵堅持自己的觀點,不迎合世俗偏見,而又有一種執著的信念,矢誌不渝。如果他的觀點、信念是正確的話,那麽這種迂闊的表現正是難能可貴的。曾鞏正是基於這一思路,才對迂闊進行了精辟的分析。
從文中反映的背景來看,黎、安二生由於“學於斯文”,即酷愛韓愈、柳宗元以至歐陽修、蘇軾所倡導的古文而遭到“裏人”的譏笑;而曾鞏也因身體力行地追求“道”,給自己帶來一些“患”。可見當時的社會風氣是如何淺薄了。這種不直接抨擊時弊而從側麵加以反映的手法,正是作者的高明之處。
另外,本文中的委婉的表現手法也值得注意。作者明明表達了自己的是非觀,卻在提法上留有餘地,即勸誡黎、安二生“擇而取之”,如何定奪,還是由他們自己去決定吧。還在結尾處提出,希望二生轉告蘇軾,問一問他“以為如何”。這不僅表明作者的謙虛態度,而且是尊重對方的一種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