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桑子·恨君不似江樓月》賞析

此詞中表麵上說“恨君”,實際上是思君。表麵上說隻有月亮相隨無離別,實際上是說跟君經常別離。下片借月的暫滿還虧,比喻他跟君的暫聚又別。這首詞的特色富有民歌風味。民歌是感情自然流露,不用典故,是白描。

這首詞正是真情的自然流露,也是白描。民歌往往采用重複歌唱的形式,這首詞也一樣。不僅由於《采桑子》這個詞調的特點,像“南北東西”,“暫滿還虧”兩句是反複的;就是上下兩片,也有加以變化的重複,如“恨君不似江樓月”與“恨君卻似江樓月”隻有一字之差,像民歌中的重疊一樣。還有,民歌也往往用比喻,這首詞的“江樓月”,正是比喻。

詞中“江樓月”的比喻,很具有藝術特色。錢鍾書曾講過“喻之二柄”、“喻之多邊”。錢鍾書所謂二柄:“同此事物,援為比喻,或以褒,或以貶,或示喜,或示惡,詞氣迥異;修詞之學,亟宜指示。”例如“韋處厚《大義禪師碑銘》:”佛猶水中月,可見不可取‘,超妙而不可炔,猶雲’高山仰止,雖不能至,心向往之‘,是為心服之讚詞。黃庭堅《沁園春》:’鏡裏拈花,水中捉月,覷著無由得近伊‘,猶雲’甜糖抹鼻子上,隻教他舐不著‘,是為心癢之恨詞。“同樣這首詞用水中之月作比喻,一個表達敬仰之意,一個表示不滿之情,然而感情不同,稱為比喻的二柄。鏡喻於月,如庾信《詠鏡》:“月生無有桂‘,取明之相似,而亦可兼取圓之相似王禹偁《龍鳳茶》:”圓似三秋皓月輪’,僅取圓之相似,不及於明,‘月眼’、‘月麵’均為常言,而眼取月之明,麵取月之圓,各傍月性之一邊也。“(節引自《管錐篇·周易正義·歸妹》如例子中所講同用月做比喻,可以比圓,又可比明亮,這是比喻的多邊。

這首詞用“江樓月”作比,詞人上片裏讚美“江樓月”,南北東西,隻有相隨無別離“,說的是人雖到處漂泊,而明月隨人,永不分離,是讚詞。下片裏也用”江樓月“作比,”暫滿還虧,待得團圓是幾時“,說的是月圓時少,缺時多,難得團圓,是恨詞。

同樣用“江樓月”作比,一讚一恨,是一篇中用同一事物作比喻而表達不同感情,從而具有二柄。還有,上片的“江樓月”,比喻“隻有相隨無別離”;下片的“江樓月”,比喻“待得團圓是幾時”。一首詞裏,同用一個比喻,所比不同,構成多邊。象這樣,同一個比喻,一首詞裏,既有二柄,又有多邊,這是很難找的。因此,這首詞裏用的比喻,修辭學上是非常突出的。而且這樣的比喻,是感情自然流露,不是有意造作,被詞人用得非常貼切,這是此首詞更為難能可貴的特點。

這詞的想象跟後漢徐淑《答夫秦嘉書》的想象頗有相似之妙處。徐淑說:“身非形影,何能動而輒俱;體非比目,何能同而不離。”徐淑雖用了兩個不同的比喻,“何能動而輒俱”,“何能同而不離”,但與該詞想象一致,所以這兩人也可以說千載同心了。

參考資料:
1、周振甫 等 .唐宋詞鑒賞辭典(南宋·遼·金) .上海 :上海辭書出版社 ,1988 :1121-1222 .

原文《采桑子·恨君不似江樓月》

[宋代] 呂本中

恨君不似江樓月,南北東西,南北東西,隻有相隨無別離。
恨君卻似江樓月,暫滿還虧,暫滿還虧,待得團圓是幾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