擬古,就是摹擬古詩之意。但事實上這組詩並無摹擬之跡,完全是詩人自抒懷抱。從內容來看,這組詩大多為憂國傷時、寄托感慨之作,其中多有托古諷今、隱晦曲折之辭。
第一首詩采取擬人的手法,借對遠行遊子負約未歸的怨恨,感慨世人結交不重信義,違背誓約,輕易初心。
第二首詩托言遠訪高士田子泰的故鄉,對高尚節義之士深表敬仰,對世間不顧節義而趨炎附勢、爭名逐利之人表示了厭惡。
第三首詩以春燕返巢托興,表現詩人不因貧窮而改變隱居的素誌,同時也寓有對晉室為劉宋所取代而產生的憤慨。
第四首詩寫由登樓遠眺而引起的感慨沉思。江山滿目,茫茫無限,曆史滄桑,古今之變,尤顯人生一世,何其短暫!曾經在這片土地上追逐功名利祿的古人,早已身死魂滅,隻剩下荒墳一片,實在可憐可傷。從而抒發了詩人不慕榮華富貴、堅持隱居守節的誌向與情懷。
第五首詩托言東方隱士,實則是詩人自詠,借以表示自己平生固窮守節的意誌。
第六首詩以穀中青鬆自喻,表現堅貞不渝的意誌。盡管詩中流露出猶豫彷徨的矛盾複雜心理,但仍決意不為流言所惑,不受世俗之欺,所以寫詩以明誌。
第七首詩以比興手法,感歎歡娛夜短、韶華易逝的悲哀,表現了詩人自傷遲暮的情緒。
第八首詩表現詩人少年時期的理想,壯年時期的情懷,抒發了知音難覓的憤激之情。
第九首詩以桑樹喻晉,晉恭帝為劉裕所立,猶如“種桑長江邊”。恭帝之初立已操控在劉裕掌中,根基不牢自取滅亡。“今日複何悔”,詩人痛惜之情可見。
總體而言,陶淵明的《擬古九首》寫的都是在朝代、人世改變時的各種現象以及詩人內心的思量和反省。全詩感情低回纏綿,語言曲折宛轉。這幾首詩題為“擬古”,從中可看到《古詩十九首》、漢樂府、漢魏晉五言詩的痕跡,像第一首的簡潔敘事方式、第二首的一問一答、第三首的以氣象作興比及物候作比,以及輕淺的詞語、疊詞等等。之所以用擬古作題,主要是時當晉宋易代,很多的感觸及激蕩的情緒,可以通過較隱晦的方式表達出來。
- 參考資料:
- 1、郭維森 包景誠.陶淵明集全譯.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6:187-200
- 2、陳慶元等 編選.陶淵明集.南京:鳳凰出版社,2014:174-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