懊惱曲,亦作《懊儂曲》、《懊惱歌》。據《古今樂錄》雲:“《懊惱歌》者,晉石崇為綠珠所作。”《懊惱曲》即其變曲。《南齊書·王敬則傳》:“ 仲雄於禦前鼓琴,作《懊儂曲》,歌曰:‘常歎負情儂,郎今果行許。’”
全詩分為三個部分,前四句借反麵例子發端,含有明顯的怨情。其後四句情緒發生轉折,表達了女主人公仍相信人間有至死不渝的愛情。後八句通過焦仲卿和劉蘭芝淒慘的愛情故事證明人間確有至死不渝的愛情,而這正是女主人公所希望得到的。詩的最後四句寫的沉鬱感人,悠悠的楚水映襯千年的野土,拉開了時間與空間的距離,給後人以足夠的想象空間。在神馳古人愛情故事的同時又表達了一種深沉的懷戀之情。由滿平野的“恨紫愁紅”則可見同情焦仲卿和劉氏的人、物極多,甚至連泥瓦匠都不忍化作塵土的這對伉儷分開,就是燒瓦也要讓他們成雙成對,永不分離。最後二句寫的頗有新意,在沉鬱中又給人眼前一亮的感覺。
“三秋庭綠盡迎霜,惟有荷花守紅死。”這一聯運用象征隱喻手法,借物寫人。九月深秋時節,庭院蔥綠的草木無不迎霜變色;惟有水上荷花,雖也葉枯蕊蔫,粉英凋零,卻至死猶不改其紅。詩句中一貶一褒,感情強烈;一綠一紅,色彩對比鮮明,可謂瑰麗奇崛,淒豔動人。“守紅死”的荷花,被詩人賦予了帶有悲劇美的崇高人格,她同那些迎霜變色的綠草相對照,更顯得堅貞不渝,光彩照人。以荷花至死猶紅的意象喻指曆代那些美麗多情,氣節凜然的婦女,是詩人的獨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