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山圖記》評析

《吳山圖》是吳縣百姓送給離任縣令魏用晦的紀念品,其功用相當於眾多已程式化的“去思碑”。但吳縣百姓所送的《吳山圖》卻是禮輕情義重,因為它代表了老百姓對廉潔賢明縣令的真情實感。對於作者歸有光來說,吳縣的山山水水實在太熟悉了,加之自己也曾在湖州府長興縣任過縣令,因此,對《吳山圖》的意義當有切身的感受,故下筆為文,隨興生發,侃侃而談,毫無造作應酬之嫌。第一段作者不直接從《吳山圖》說起,而是極寫吳縣的山川形勝,而這些自然景觀本身又極富文化積澱,顯示出深廣的曆史文化內涵。第二段先交待自己與《吳山圖》主人的同年關係,再引出《吳山圖》的故事,順理成章地將一地的山川形勝與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賢能之士聯係起來,同時也為下文的議論作了堅實的鋪墊。第三段先從縣令的賢與不賢對老百姓的關係說起,又用蘇軾和韓琦的故事為例,說明賢能之官吏自然會能得到當地百姓的深切懷念。最後又上升到真正的賢者是“不獨使其人之不忍忘而已,亦不能自忘於其人也。”最後一段稱賞魏用晦是屬於“不能自忘於其人”的賢者,“如之何而使吾民能忘之也!”全文結構巧妙,層次井然,抒情含蓄。作者緊扣官與民的關係來展開議論,同時也是借他人酒杯澆自家之塊壘,真可謂運思良苦。

原文《吳山圖記》

[明代] 歸有光

吳、長洲二縣,在郡治所,分境而治。而郡西諸山,皆在吳縣。其最高者,穹窿、陽山、鄧尉、西脊、銅井。而靈岩,吳之故宮在焉,尚有西子之遺跡。若虎丘、劍池及天平、尚方、支硎,皆勝地也。而太湖汪洋三萬六千頃,七十二峰沉浸其間,則海內之奇觀矣。

餘同年友魏君用晦為吳縣,未及三年,以高第召入為給事中。君之為縣,有惠愛,百姓扳留之,不能得,而君亦不忍於其民。由是好事者繪《吳山圖》以為贈。

夫令之於民,誠重矣。令誠賢也,其地之山川草木,亦被其澤而有榮也;令誠不賢也,其地之山川草木,亦被其殃而有辱也。君於吳之山川,蓋增重矣。異時吾民將擇勝於岩巒之間,屍祝於浮屠、老子之宮也,固宜。而君則亦既去矣,何複惓惓於此山哉?昔蘇子瞻稱韓魏公去黃州四十餘年而思之不忘,至以為《思黃州》詩,子瞻為黃人刻之於石。然後知賢者於其所至,不獨使其人之不忍忘而已,亦不能自忘於其人也。

君今去縣已三年矣。一日,與餘同在內庭,出示此圖,展玩太息,因命餘記之,噫!君之於吾吳有情如此,如之何而使吾民能忘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