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的標題“贈趙晦之吹笛侍兒”,表明了詞作內容和寫作對象。
上片,描繪楚山修竹,以竹隱喻人。開頭兩句,以景起興,大讚“楚山修竹”,“異材秀出”。字麵上寫竹材修長高大,實寫楚地人才濟濟。緊接著用排比句,進一步寫蘄州的笛竹早已聞名於世,“異材秀出”,“能遠可通靈達微,近可寫情暢神,謂之龍須風膺玉肌,皆取其美好之名也。”(傅藻《東坡紀年錄》注)韓愈也有“蘄州竹笛天下知”(《鄭群贈簟》)的讚譽。第六、七、八句用對偶句和聯合詞組句,承上一轉,由寫竹笛而進人到寫東坡所贈的笛聲詞中仿佛發出的笛音:如樹影疏,如雨後晴,如月亮明,如微風拂,聽覺、視覺、觸覺三者通感,富有感染力。最後四句,引用古音樂家故事,登高溯遠,懷古傷今。“發聲嘹亮”(幹寶《搜神記》)的蔡邕笛音停息了;“江左第一”(《晉書·桓伊傳》)的桓伊笛音消失了,樂壇寂寞,不知白白流走了多少歲月。“知孤負,秋多少?”讓後人去傷今。這一過片句,為下片進入主題作了深厚的鋪墊。
下片,由近及遠,憶寫趙晦之吹笛侍兒的吹笛才能。開頭三句,點明此詞所要贈的主要對象,即趙守後堂深院兩位蔡邕式的嬌美靈巧的“吹笛侍兒”。接著六句,描寫“吹笛侍兒”的整個演奏過程和演技的高妙效果。開始,在花飾窗下吹奏。剛剛吹奏完《梁州吟》曲,繼回蕩起《霓裳羽衣曲》,廣闊空間流動著徵、商、宮、羽四音,最後一音如雲飄。“嚼”、“含”、“泛”、“流”四字,效果逼真,“奇聲獨絕”,從她們的輕笛妙曲中獲得最優美的藝術享受。最後三句點題,向趙晦之發出祝願:願你清爽優遊,安土忘懷,我僅以《霜天曉角》獻上,以補“吹笛侍兒”演奏時“角”音之不強。這實為肺腑之言,催人淚下。
全詞圍繞“竹”、“楚山修竹”、竹笛、“吹笛侍兒”,以景起興,景事融合,由近及遠。名為寫楚竹,實為寫楚人;名為借古喻事,實為借事傷今。懷念趙晦之的友情,文讚美了“吹笛侍兒”的高超技藝。“知孤負,秋多少?”字裏行間難免流露出對某些中華傳統文化白白流逝而傷感。但從詞的整體來看,雖然點化引用了許多史事,但不為事實所局限。“清麗舒徐,高出人表”,“曲盡詠笛之妙”,使詞篇產生一種精神上的愉悅情趣。
- 參考資料:
- 1、朱靖華.蘇軾詞新釋輯評:中國書店,2007:660-663
- 2、譚新紅.蘇軾詞全集:湖北辭書出版社,2011:121-123
- 3、杜興梅.中國古代音樂文學精品評注:線裝書局,2011:267-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