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君怨·擔子挑春雖小》賞析

上片以“擔子挑春雖小“起筆,花擔雖小.怕挑起的卻是整個春天。接下來筆鋒一轉.不寫春天.而把目光投向擔子裏的花兒,那白白紅紅的花就是春天的象征。第二句“賣過巷東家,巷西家”以不免重複的方式寫出了賣花人走街串巷的情形,通過文字,我們仿佛聽到了賣花人那熟悉而又悠長的叫賣聲在曲折而深幽的老巷裏回蕩。

下片緊接著寫這叫賣聲穿簾入戶’被簾裏的丫環聽到,問道小姐"買梅花?買桃花?”

在春雨過後的早提,俏麗的小丫環倚在窗邊等待著這賣花的一聲聲吆喝。此刻地正迫不及待的回報著主人:賣花的已在門外了。她們等的豈隻是那些花,儼然是春天的到來。最後以"買梅花?買桃花?"這樣一個菏單的問句收尾.既讓我們再次回詠起擔花郎擔子中的白白紅紅的花,又讓我們不禁去猜想,主人家到底是想要悔花還是桃花呢?沒等揭曉答案.整首詞就戛然而止了,留下一絲回味。

整首詞作並不長,卻為我們描繪 了一個鮮活的情景劇:在一個春雨後的早晨,賣花郎挑著紅紅白白的一擔花,就象挑起了按個春天一樣.走街串巷。他悠長的叫賣聲在深幽的空巷中起伏。然後鏡頭一轉,一個俏麗活潑的丫環出現了,她迫不及待的問主人要梅花還是要桃花?還沒等主人回答.幕布便拉上了。這其中有人物、有聲音、有色彩、有對話,讓人過目難忘。此外,全詞最大的特色在於以平實的生活語言為我們描繪了生活中最常見、最生動、最真實的一幕,因而顯得明具一格。

原文《昭君怨·擔子挑春雖小》

[宋代] 蔣捷

擔子挑春雖小,白白紅紅都好,賣過巷東家,巷西家。
簾外一聲聲叫,簾裏鴉鬟入報。問道買梅花?買桃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