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贈頭陀師》鑒賞

頭陀師,為去貪愛而修苦行者。頭陀十二苦行中,第七為阿蘭若處,意為遠離處,要求住於遠離人家之處,第八為塚間坐,也即要住於墳墓之處。由於戒行的規定,加上自身的克製,頭陀師總是給人遠離人群、清心寡欲、清靜孤寂的形象。這一位頭陀卻有另一種風姿:少壯從戎,軍中飛馬,射虎而歸,足顯雄姿英發;老年出家,深居秋山,卻風姿不減,豪氣不褪,遇有來者,便向人談起他當年之雄豪。他的精神不僅不與頭陀相悖,而是更顯示了禪的精髓。佛教以為,要達到涅榘的境界,真正地得到解脫,必須有六種行法,其中之一便是精進。禪門叫勇猛精進,叫百尺竿頭、更進一步。也就是說要具有一種常人不具備的勇氣,釋迦牟尼的雪山苦行,舍身飼虎,都是這種勇氣的表現。隻有具有這種精進的勇氣,才能破除貪愛、排脫煩惱、悟得佛性。

參考資料:
1、蔣述卓《禪詩三百首賞析》(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年3月第1版,第66頁

原文《贈頭陀師》

[唐代] 劉商

少壯從戎馬上飛,雪山童子未緇衣。
秋山年長頭陀處,說我軍前射虎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