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若耶溪》鑒賞

《入若耶溪》是南朝梁王籍創作的一首五言古詩。詩寫作者泛舟若耶溪的所見所聞,並於含長久長久羈留他鄉的思歸之念。詩開頭兩句寫詩人乘小船入溪遊玩,三四句寫眺望遠山時所見到的景色,五六句用以動顯靜的手法來渲染山林的幽靜,最後兩句寫詩人麵對林泉美景,不禁厭倦宦遊,產生歸隱之意。全詩因景啟情而抒懷,十分自然和諧。此詩文辭清婉,音律諧美,創造出一種幽靜恬淡的藝術境界。

詩的開頭兩句就繳足題麵。詩人乘坐一條大船,駛向若耶溪上遊,這就是題中的“入”。船不是快速行進,而是任意漂蕩,可見詩人此行在於遊賞自然。“泛泛”兩字,除了寫出水域寬闊,還表達了詩人的遊興。一個“何”字,入若耶溪的喜悅之情略略透出。一入若耶溪,馬上發現這裏的水特別清澈,抬頭望天,天空高朗,白雲悠悠;低頭看水,水映朗空,也是一派悠悠;於是著一“共”字,將本來了然無涉的朗空和清水置於自然的和諧之中。

前兩句敘寫中帶有交代性質,接下去四句便具體描寫若耶溪的美景了。“陰霞”、“遠岫”、“陽景”“回流”,詩人觀察很細,落筆非常客觀。船是向上遊行進的,溪是由南而北流向的,因此,除了題目中用“入”表明外,詩中還用“陰霞”、“回流”作照應。遠處寫山,近處寫水,山水相映,境界奇美。但詩人不滿足於此,他以雲霞襯群山,以日影照清水,使境界富有了層次感和色彩感。不僅如此,詩人又將靜景化動景,一個“生”字,不僅突出雲霞的動態美,而且賦予雲霞以情趣;一個“逐”字,人的行為賦予日影,仿佛日影像詩人一樣正在追逐著回流,想跟艅艎一起行進,到上遊去探個美的究竟。如果說“陰霞生遠岫,陽景逐回流”從視角落筆,那麽“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便是從聽覺落筆了。這兩句被稱為“文外獨絕”。

它的“獨絕”可從下列五個方麵來闡明:

第一,前麵寫到岫,是遠景,寫到影,是近景,這裏再補寫山林,如此寫若耶溪,就不是縱向的,而照顧到兩旁,就是說,不隻是線,還考慮到麵。

第二,詩人寫山林,在於寫出若耶溪的幽靜。這樣幽靜的環境,與“陰霞生遠岫,陽景逐回流”和諧統一,是開頭“泛泛”、“悠悠”情趣的寫實。它們共同組成一個境界,為最後兩句的抒情張本。

第三,寫山林的幽靜,不是以靜寫靜,而是以動寫靜。有了知了的鳴叫,山鳥的啼鳴,詩人才感到更加幽靜,誠如錢鍾書先生在《管錐編》中指出的“寂靜之幽深者,每以得聲音襯托而愈覺其深”。

第四,詩人的情趣在幽靜,因此,筆下不是死寂、沉寂、寂靜,而是處於清靜的狀態,並且給人以幽雅的感覺,這是依然充滿生命活力的所在。寫蟬,寫鳥,而且蟬在噪,鳥在鳴,目的就在於此。後來王安石在《鍾山絕句》之一中作了另一番描寫:“澗水無聲繞竹流,竹西花草弄春柔。茅簷相對坐終日,一鳥不鳴山更幽。”就沒有幽靜的感覺,不能說不是模仿的失敗。

第五,這兩句出以工整的對句形式,讀起來有一種整齊美。

最後兩句抒情。詩人說,若耶溪這樣幽靜的境界,激起我回鄉隱居的情思,使我為長期在外做官感到傷悲。“此地”一頓,將上述描寫和感情作一匯總,轉入對今後生活的打算,自然貼切,“動”字下得傳神,這是其一。景色宜人,卻使詩人引出悲緒,實際上這是從反麵著筆,說明若耶溪美景給人以喜情,隻是沒有點明“喜”字罷了,這是其二。詩人遊若耶溪的目的在賞心悅目,孰料遊完卻激起歸隱若耶溪的念頭,說明詩人長年在外做官並不得意,故“遊”前著一“倦”字,這是其三。這樣的收結,也明白地告訴讀者,王籍是會稽郡人。

此詩之後,描寫若耶溪的詩作不斷湧現,而且或多或少受了它的影響。如崔顥《入若耶溪》:“輕舟去何疾,已到雲林境。起坐魚鳥間,動搖山水影。岩中響自答,溪裏言彌靜。事事令人幽,停撓向餘景。”孟浩然《耶溪泛舟》:“落景餘清輝,輕撓弄溪渚。澄明愛水物,臨泛何容與。白首垂釣翁,新妝浣紗女。相看似相識,脈脈不得語。”

參考資料:
1、吳小如等 .漢魏六朝詩鑒賞辭典 .上海 :上海辭書出版社 ,1992.9(2011.11重印) :1137-1138 .
2、鄒誌方 .以動寫靜 文外獨絕——讀王籍《入若耶溪》 .北京市 :《文史知識》 ,1996年07期 .

原文《入若耶溪》

[南北朝] 王籍

艅艎何泛泛,空水共悠悠。
陰霞生遠岫,陽景逐回流。
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
此地動歸念,長年悲倦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