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片即景生情。寫嘉佑元年春蘇軾赴京(今河南開封市)應試,路宿洛陽城的景物與由此引發的情感。“洛城春晚”,點明寫詞的地點“洛城”、時間晚春,頗有“春來幽穀水潺潺,的爍梅花草棘間”(《梅花二首》)的暮春寒意。“垂楊亂掩紅樓半。小池輕浪紋如篆。”寫眼前景物。 “亂掩”二字繪形繪色,“如篆”二字恰切傳神。仿佛蘇軾心靈上蒙上了一層層不完美的陰影,似有“人散曲終紅樓靜,半牆殘月搖花影”(清代洪異《長生殿》)的孤獨味。“燭下花前,曾醉離歌宴。”觸景生情,即由眼前的“紅樓”引出了與遠在千裏關山外的賢妻別離前之幽情。當年夫妻二人可謂同甘共苦,相濡以沫,刻骨銘心。上片五句27字,即景生情,體現了蘇軾登高遠眺、遙思愛妻的心態。
下片寫蘇軾思緒綿綿,神態癡呆,由情入景,情景交融。“自惜”二字統帥下片,一氣貫通。“自惜風流雲雨散。”寫蘇軾特別珍惜昔日的風韻美好動人的幽情:“其始,未嚐自言其知書也。見軾讀書,則終日不去,亦不知其能通也。其後軾有所忘,君輒能記之。問其他書,則皆略知之。由是始知其敏而靜也。”(蘇軾《亡妻王氏墓誌銘》)她挑燈伴讀,“終日不去”;蘇軾偶有遺忘,她“輒能記之”並提醒;蘇軾“問其他書”,她“皆略知之”。“關山有限情無限。”寫蘇軾與王弗的貞情。“待君重見尋芳伴。”寫蘇軾的幻情。 “為說相思,目斷西樓燕。”寫蘇軾的相思深情所照應的景。天各一方,心願難圓,情絲綿綿。下片五句30字,由情融景,將蘇軾與妻子那恩恩愛愛,一往情深,注入字裏行間,令人回味。
全詞由景到情再到景,情景交融,構成一種結構的回環美。蘇軾與妻子的情愛可謂牽腸掛肚,催人淚下。在封建社會裏,這種愛情殊屬難能可貴。它反映了蘇軾的一種美好精神麵貌、思想感情和心理狀態,具有一定的認識價值和審美價值。恩格斯在《家庭、私有製和國家的起源》中指出:“古代所僅有的那一點夫婦之愛,並不是主觀的愛好,而是客觀的義務,不是婚姻的基礎,而是婚姻的附加物。現代意義上的愛情關係,在古代隻是在官方社會以外才有。”蘇軾的《一斛珠·洛城春晚》就提出了一個突破傳統觀念新的道德標準:他與妻子的愛是以“相愛者的互愛為前提的”,所以才“達到這樣強烈和持久的程度”。
- 參考資料:
- 1、朱靖華、饒學剛、王文龍、饒曉明.曆代名家詞新釋輯評叢書蘇軾詞新釋輯評.北京:中國書店出版社,2007年1月: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