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諝

裴諝(719—793)字士明,聞喜人,裴寬之子。裴婿明經及第後.初仕河南參軍事,累遷京兆倉曹參軍,由於虢王李巨的表薦,又調為襄、鄧營田判官,他為人清明豁達,舉止瀟灑。 天寶十四載(755年),安祿山攻陷東都洛陽。

人物生平

唐代宗廣德元年(763年),吐蕃入寇,兵至長安城外的便橋。當時代宗皇帝避難到了陝州(河南陝縣),滿朝文武四出藏匿,六軍逃散。唯有裴諝帶上考功南曹的印鑒徒步奔赴皇帝行營。庸代宗感歎地說:“疾風知勁草,裴諝果然大堪信任。” 並準備提升他為禦史中丞,由於宰相元載的阻撓,拜為河東租庸,鹽鐵使。

永泰元年(765年)春天,關中大旱,鬥米值千錢。裴諝入朝奏事,唐代親一見麵就問他全年的收支情況,利潤有兒成?裴諝遲遲未予回答。唐代宗又問,裴諝說:“我正在想問題。”問說;“想什麽?”答道:“臣自河東至京師,三百裏之內,所經之處禾稼全部未能種上,農民們愁苦憂傷,束手無策。本以為陛下體念天下百姓,見臣後必定首先問老百姓的疾苦,哪曾料到卻是關心臣為陛下營利幾何。

軼事典故

當時裴諝因為母親故去,正在洛陽家中守孝,叛兵入城之後,就逃到山穀之中隱藏起來。史思明曾經是裴寬的部將,因懷念裴寬舊日的恩德,加之早已聞知裴謂的名聲,於是派出騎兵四處搜尋,找到之後,高興得連呼“郎君”,立即授以偽職禦史中丞。裴諝雖然迫於無奈,表麵接受下來,但他內心卻是忠於李唐王朝。所以當安史叛賊在洛陽大肆殘害唐室宗親時,他總是利用職權之便,暗中千方百計予以寬解拖延,使數百人賴以保全性命。

為時不久,裴諝了解到叛賊的內部虛實之後,立即起草奏疏向唐朝廷報告。此事不幸敗露,史思明憤恨得連聲責罵,幾乎要把他殺死,裴諝始終不為所動。所以當安史叛亂被平定之後,唐朝廷為表彰他的忠誠,特地提升他為太子中允,並很快地又遷考功郎中,多次被唐肅宗設宴召見。

評價

裴諝後來因事受到牽連,被貶為閬州(四川閬中)司馬,但不久即召還為太子右庶子,後曆兵部侍郎,至河南尹、東都副留守。裴諝因先祖曾有四代都曾擔任過這個職務,所以上任後,一直不肯坐在主位上處理公務,他以寬厚和易著稱。貞元九年十一月,以疾終,年七十五,贈禮部尚書。

作者的詩
上一頁1 / 1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