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婕妤

班婕妤(公元前48年—2年),西漢女辭賦家,是中國文學史上以辭賦見長的女作家之一。祖籍樓煩(今山西朔縣寧武附近)人,是漢成帝的妃子,善詩賦,有美德。初為少使,立為婕妤。《漢書·外戚傳》中有她的傳記。她的作品很多,但大部分已佚失。現存作品僅三篇,即《自傷賦》、《搗素賦》和一首五言詩《怨歌行》(亦稱《團扇歌》)。

人物生平

早年經曆
班婕妤是楚令尹子文的後人,左曹越騎校尉班況的女兒。班婕妤出身功勳之家,其父班況在漢武帝時抗擊匈奴,馳騁疆場,立下汗馬功勞。而她自幼聰明伶俐,秀色聰慧,工於詩賦,文才出眾,讀書甚多。

選入後宮
漢建始元年(公元前32年),漢成帝劉驁即位,班氏被選入皇宮,剛開始為少使( 下等女官 ),不久得寵,賜封“婕妤”。成帝讓班婕妤居於後宮第三區增成舍宮,婕妤也為皇帝生下一皇子,但是數月即夭折,之後班婕妤再也沒有生育。班婕妤經常誦讀《詩經》、《竊窕》、《德象》、《女師》等,而且每次覲見皇帝,都依照古代禮節。

軼事典故

團扇出現在西漢時期,又稱絹宮扇、合歡扇,是當時妃嬪仕女的飾品。班婕妤由於趙飛燕姐妹誣陷迫害,為自保請求居住深宮,作《團扇歌》。之後曆代,團扇幾乎成為紅顏薄命、佳人失勢的象征。而團扇與淒楚的人生境況的關聯,就是源於漢代的班婕妤。

班婕妤移居長信宮後,悄然隱退在深宮之中。每天長信宮門打開,她便開始一個台階一個台階掃地,生活刻板而單調。她感到自己仿佛秋天被棄的扇子,孤獨寂寞。便作詩賦以自傷悼,借以度過光陰,常常觸景傷情。她在《團扇歌》(亦名《怨歌行》)中自比秋扇,感歎道:“常恐秋節至,涼風奪炎熱。棄捐篋笥中,恩情中道絕。”用潔白的細絹剪裁的團扇,天熱時與主人形影相隨。涼秋時節,則被棄置箱中。

評價

總評
班婕妤相貌秀美,文才頗高,尤其熟悉史事,常常引經據典、出口成章,她經常開導漢成帝;班婕妤還擅長音律,既寫詞又譜曲,她的詞曲有感而發,使漢成帝在絲竹聲中受益匪淺。對漢成帝而言,班婕妤不隻是她的侍妾,也是他的良師益友。班婕妤的賢德在後宮中也是有口皆碑。因她不幹預朝政,謹守禮教,深受時人敬慕,有“古有樊姬,今有婕妤”之稱。

班婕妤算得上一個出類拔萃的才女,但宮廷女子的作用本來就是討皇帝的歡心,是否有才倒不重要。會做詩的班婕妤,終是敵不過會飛舞的趙飛燕。班婕妤堪稱古代婦德的楷模,但從某種意義上說,她又未嚐不是為此所害。

作者的詩
上一頁1 / 1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