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敦頤 的 人物生平

北宋天聖二年(公元1031年),頤8歲(虛歲九歲),其父病逝三年後,他與同母異父之兄盧敦文隨母投靠衡陽舅父鄭向,至1037年鄭向調任兩浙轉運使疏蒜山漕河,周敦頤同母隨遷潤州丹徒縣(今江蘇鎮江市丹徒區)。因他聰慧仁孝,深得鄭向喜愛,又酷愛白蓮,鄭向就在自家宅前西湖鳳凰山下(今衡陽市二中)構亭植蓮,周敦頤負笈其間參經悟道。盛夏之夜,蓮花怒放,香氣襲人,美不勝收。鄭家故宅後改為濂溪周氏宗祠(今南華大學附一醫院處)。

明萬曆中(1587年~1598年),周子與李寬、韓愈、李士真、朱熹、張栻、黃幹同祀石鼓書院七賢祠,世稱“石鼓七賢”。

(據《湖湘文化名人衡陽辭典》,甘建華主編,爾雅文化出品)

他從小喜愛讀書,在家鄉道州營道地方頗有名氣,人們都說他"誌趣高遠,博學力行,有古人之風"。

由於大量廣泛地閱讀,周敦頤接觸到許多不同種類的思想。從先秦時代的諸子百家,一直到漢代才傳入中國的印度佛家,他都有所涉獵,這為他而後精研中國古代奇書《易經》創立先天宇宙論思想奠定了基礎。

十五歲時,他和母親一同上到京城,投奔舅父鄭向,當時他是宋仁宗朝中的龍圖閣大學士。這位舅父對周敦頤母子十分眷顧。

在周敦頤二十歲時,舅父向皇帝保奏,為他謀到了一個監主薄的職位。

周敦頤在任職期間盡心竭力,深得民心。在生活中,周敦頤開始研究《周易》,後來終於寫出了他的重要著作《太極圖·易說》。它提出了一個宇宙生成論的體係。

中國哲學思想史上,宋明理學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宋明理學以孔孟之道的儒學為主幹,還多方吸收了道家、佛家的思想精華,逐漸成為中國封建社會中占統治地位的哲學思想。

周敦頤就是北宋理學的創始人。《宋元公案》中對於周敦頤的地位有這樣的論述:"孔孟而後,漢儒止有傳經之學。性道微言之絕久矣。元公崛起,二程嗣之,又複橫渠清大儒輩出,聖學大昌。"

這裏所稱的元公,就是周敦頤,元公原是他的諡號。這段話明確肯定了周敦頤作為北宋理學開山之祖的地位,他常常和高僧、道人遊山玩水,彈琴吟詩。

他的學問、氣度,也感動過許多人來追隨他學習。其中最著名的,當然是程顥、程頤兩兄弟。

程頤在後來回憶說,他年少時就是因為聽周敦頤講道,因而厭倦了科舉仕途。立誌要學習和探索儒家的如何為聖王的道。

周敦頤死後,隨著程顥、程頤對他的哲學的繼承和發展,他的名聲也逐漸顯揚。南宋時許多地方開始建立周敦頤的祠堂,人們甚至把他推崇到與孔孟相當的地位,認為他"其功蓋在孔孟之間矣"。帝王們也因而將他尊為人倫師表。

而周敦頤生前的確也以他的實際行動,成就了一代大儒的風範,他的人品和思想,千百年來一直為人們敬仰。

代表作:《周元公集》《太極圖說》《通書》

宋朝學者周敦頤是周恩來,周樹人(魯迅),周作人等名人的先祖。

周敦頤

周敦頤,宋營道樓田堡(今湖南道縣)人,北宋著名哲學家,是學術界公認的宋明理學開山鼻祖。“兩漢而下,儒學幾至大壞。千有餘載,至宋中葉,周敦頤出於舂陵,乃得聖賢不傳之學,作《太極圖說》、《通書》,推明陰陽五行之理,明於天而性於人者,了若指掌。”《宋史·道學傳》將周子創立理學學派提高到了極高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