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丘明 的 評價

簡述
左丘明知識淵博,品德高尚,孔子言與其同恥。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
漢代太史司馬遷稱其為“魯君子 ”。
647年(唐貞觀二十一年)李世民封左丘明為“經師”,墓前建石坊。
1530年(明嘉靖九年)明世宗封左丘明為“先儒”。
1642年(明崇禎十五年)朱由檢封左丘明為“先賢”。

詳述
為人品格
左丘明品德高尚,胸懷坦蕩,深得魯侯器重。現存於孔府檔案館的《左傳精舍誌·薦聖圖》載:“趙師聖雲:魯侯欲以孔子為司徒,將召三桓議之,乃謂左丘明。左丘明曰:‘孔丘其聖人歟,夫聖人在政,過者離位焉。君雖欲謀,其將弗合乎?'魯侯曰:‘吾子奚已知之?'左丘明曰:‘周人有愛裘而好珍饈,欲為千金之裘而與狐謀其皮;欲為少牢之珍而與羊謀其饈。言未卒,狐相與逃於重丘之下;羊相與藏於深林之中。故周人五年不製一裘,十年不足一牢。何者?周人之謀失矣。今君欲以孔丘為司徒,召三桓而議之,亦與狐謀裘與羊謀饈也。'於是,魯侯遂不與三桓謀,即召孔子為司徒。”
左丘明深得世人尊敬和愛戴,孔子視其為君子,尊稱其左丘明,謂之與其共好惡。《肥城縣誌》(清康熙十一年本)載:“樂正子春曰:‘子適齊過肥。肥有君子也。'”是以《史記》稱左丘明為“魯君子”,肥城亦因此而獲“君子之邑”之美稱。《論語·公冶長》載:“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孔子還與左丘明一起入周觀史修《春秋》,《孔子家語·觀周》載:“孔子將修《春秋》,與左丘明乘,入周,觀書於周史。歸而修《春秋》之經,丘明為之傳,其為表裏。”

情操高尚 君子之風
左丘明的故裏,至今仍存有許多關於他的文化遺跡。“都君莊”,意思是君子的居住地,僅這一故裏的名稱,就生動地反映出左丘明當年的“君子”風範。左丘明的生平事跡,確實是充滿了“君子”的美譽。
春秋時代史官文化的一個基本特征,便是崇尚曆史文獻記錄的真實性。例如,齊國大臣崔杼惱恨齊莊公與妻子薑氏通奸,便製造機會,誘騙齊莊公到自己家裏與薑氏幽會,然後借機殺掉了齊莊公。事後齊國太史記錄國史時,便秉筆直書“崔杼弑其君”。崔杼很生氣,殺掉了太史。太史的兩個弟弟先後繼任太史,又因如實記錄而被崔杼殺掉。他們的弟弟繼任後,仍在國史上如實書寫,崔杼怕引起公憤沒敢再殺。當時有位史官南史氏,聽說齊太史兄弟被殺,怕國史上留不下崔杼弑君的記載,就手持竹簡前往臨淄,要繼續完成記錄,後來得知已經完成,才中途返回。齊太史兄弟、南史氏都是那個時代著名的良史,他們把曆史的真實性看得很神聖,在記錄史事時,堅持實事求是、秉筆直書、不虛飾、不隱惡的原則,即使作出犧牲也要捍衛國史的求真精神,表現了中國古代史官高尚的職業道德和人格。
忠於曆史是史家的天職,正是這種良好的史官文化和求真精神,鑄就了左丘明那高尚的道德情操,使他博得了廣泛讚揚和“君子”美譽。
左丘明與孔子同為春秋末期人,二人關係密切。他曾與孔子一同前往周室,鼎力支持孔子從政,受到孔子的好評。孔子曾以左丘明為楷模談論自己的做人原則:“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論語?公冶長》)也就是說,甜言蜜語、讒言媚色、卑躬屈膝,這種態度,左丘明認為可恥,我也認為可恥;隱匿怨恨而佯裝友好,左丘明認為可恥,我也覺得可恥。孔子評價左丘明的這些話,反映出左丘明是一位誠實耿直、品德優良的人,這與秉筆直書的春秋史官文化精神是一致的。
孔子曾多次讚歎左丘明的“君子”風範。例如,有一次孔子前往齊國,路過肥邑,感歎道:“肥有君子焉。”意思是說,肥邑這塊地方出了位令人仰慕的君子,對左丘明的敬佩之情溢於言表。另外,《論語·雍也》說:“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文勝質才稱得上史筆,文質彬彬才算得上君子,敬重的也是左丘明。
如果說《論語·公冶長》所引孔子的話是在讚歎左丘明的高尚品格,那麽《論語·雍也》就是在讚揚左丘明的史家文筆了。春秋以後,左丘明的“君子”美稱一直沿用下來,漢代著名史學家司馬遷稱左丘明為“魯君子”,可見左丘明“君子”美譽的深遠影響。

左丘明

丘明(姓薑,氏丘,名明),華夏人,生於前502年,死於前422年,享年80歲。丘穆公呂印的後代。本名丘明,因其先祖曾任楚國的左史官,故在姓前添“左”字,故稱左史官丘明先生,世稱“左丘明”,後為魯國太史 。左氏世為魯國太史,至丘明則約與孔子(前551-479)同時,而年輩稍晚。他是當時著名史家、學者與思想家,著有《春秋左氏傳》、《國語》等。他左丘明的最重要貢獻在於其所著《春秋左氏傳》與《國語》二書。左氏家族世為太史,左丘明又與孔子一起“如周,觀書於周史”,故熟悉諸國史事,並深刻理解孔子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