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括 的 人物生平

早年經曆
宋仁宗天聖九年(1031年),沈括出生於浙江錢塘(今杭州市)沈氏家族,祖父沈曾慶曾任大理寺丞,父親沈周、伯父沈同均為進士。沈括自幼勤奮好學,十四歲就讀完了家裏的藏書,並隨父親宦遊州縣,到過泉州、潤州、簡州和汴京等地,接觸社會,增長見識,表現出對大自然的強烈興趣和敏銳觀察力。

沈括自幼體弱,加上讀書十分用功,經常需要服食中藥調理。錢塘沈氏在醫藥學頗有建樹,有家傳藥學書籍《博濟方》,受家庭影響,沈括也從搜集醫方開始鑽研醫學。

皇祐二年(1050年),沈周知明州(寧波),沈括借居蘇州母舅家,從舅舅許洞的著作與藏書中得益甚多,開始對軍事產生強烈的興趣。

步入仕途
皇祐三年(1051年),父親沈周去世;至和元年(1054年),沈括以父蔭入仕,任海州沭陽縣主簿,遂治理沭水,開發農田,頗有政績。工程結束後,沈括辭去職務,來到哥哥沈披在任的寧國縣,準備科舉考試。嘉祐六年(1061年),沈披主持蕪湖萬春圩工程,沈括有治水經驗,遂獻計獻策並作了詳細記錄。

嘉祐八年(1063年),沈括進士及第,因排名在前六名之外,按製守選。次年,沈括守選期滿,授揚州司理參軍,負責一州刑獄。

治平二年(1065年),經淮南路轉運使張蒭推薦,沈括被調入京師,編校昭文館書籍,參與詳訂渾天儀,並在閑暇研究天文曆法之學。熙寧元年(1068年),沈括升任館閣校勘,有機會接觸皇家藏書,進一步充實自己的學識。八月,母親病逝,沈括辭官護送靈柩回錢塘。

參與變法
熙寧四年(1071年),沈括守喪期滿,進京述職,得到神宗和王安石的器重,被任為檢正中書刑房公事。

熙寧五年(1072年),沈括奉命主持汴河疏浚工程,七月,加官史館檢討。按照慣例,皇帝每三年要到圜丘祭祀天地,吏員常借此修建園林、謀取私利。沈括便考察南郊大禮的曆史沿革,撰成《南郊式》 ,被任命掌管郊祀事務。沈括按照新禮儀辦事,所省費用數以萬計,神宗十分滿意。

八月,淮南饑荒,沈括受命巡察,發放常平倉錢糧,疏通河渠,修治荒田,取得明顯成效,升任集賢校理,巡察兩浙農田水利。兩浙水利工程規模浩大,沈括建議出錢雇用饑民興建水利,得到神宗的讚同。九月,沈括升任太子中允、提舉司天監。當時的日官都是些庸碌之人,對天文幾乎全然不知。沈括遂改革機構,改進儀器,召請衛樸修造新曆法,並向全國征集觀測天象的書籍。

十一月,朝廷登記民間車輛,市易司打算填封私井以阻止四川私販井鹽,民議紛紛。沈括進言:民間都是太平車,不利於機動作戰;小鹽井很多,填封私井勢必要加強警戒,得不償失。神宗讚同,次日詔停此二事,擢升沈括為知製誥、兼管通進、銀台司。

熙寧七年(1074年)八月,沈括調任河北西路察訪使,提舉河北西路義勇、保甲公事。河北西路地處北疆,沈括上任後,將工作重點放在改革軍政和鞏固國防上。次年二月返京後,沈括上疏,提出三十一條整改意見,多數都被神宗肯定與采納。九月,沈括兼任判軍器監,負責兵器的鑄造與儲備。沈括對弓有很深的研究,提出“弓有六善”的觀點,並建議大批製造“神臂弓”。到次年五月,軍器監上報朝廷時,兵器產量提高了十幾倍。

熙寧八年(1075年)二月,沈括奉命修訂“九軍戰法”,分九軍為九營,各自為陣,背背相承,麵麵相向,靈活多變,名之為“邊州陣法”。九月,編撰城壘、軍營等建築的營造法式。

出使遼國
熙寧八年(1075年)三月,宋遼邊界衝突,遼要求以黃嵬山為分界線,宋廷不同意。遼使蕭禧到汴京,指責宋廷談判不誠,拖而不決,留在館舍不肯離去。沈括就到樞密院查閱以前的檔案文件,發現宋遼過去商定的協議是以古長城為界,而黃嵬山在古長城以南,相距有三十裏之遙,遂上表呈報朝廷。神宗賞賜沈括白金一千兩,讓他以回謝使的身份出使遼國。

四月中旬,沈括從汴京出發時,預先找出相關書信檔案數十件,讓幕僚和吏員背熟。契丹宰相楊益戒每有問題提出,沈括就讓手下吏員列舉檔案條文作答。談判先後進行六次,楊益戒無言可對,就威脅說,以數裏之地、絕兩國之好,不利於和平。沈括以國之道義、民之根本為理由,申明寸土不讓。在沈括一行力爭下,遼廷最終有所退讓,緊張的宋遼關係得以暫時緩解。

七月,沈括起程回國,據沿途地理形勢、風俗民情畫撰為《使契丹圖抄》,獻給朝廷。因出使有功,沈括被提拔為淮南、兩浙災傷州軍體量安撫使;十月,權發遣三司使。次年十月,拜為翰林學士、權三司使。

彈劾被貶
熙寧九年(1076年)十月,王安石罷相,吳充繼任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沈括到丞相府匯報政務,吳充問及免役法,沈括建議減免窮人的役錢,吳充讚同並上疏匯報給神宗。十一月,沈括再次上書要求減免下戶役錢,並建議朝廷將舊有的差役法和現行的免役法有機結合起來,實行“差雇並行”。沈括的這個觀點是在王安石罷相後才提出的,對免役法的態度前後出現了微妙的變化,這就給反對他的人提供了口實。

熙寧十年(1077年),侍禦史蔡確以依附大臣(吳充)、越權言事(免役法歸司農寺負責)、前後態度不一等理由彈劾沈括。七月,沈括被罷去三司使、翰林學士,貶為起居舍人、集賢院學士、知宣州。

元豐元年(1078年),神宗打算起用沈括為知製誥、知潭州,蔡確再次上書,指責沈括“反複無常、附會大臣,被貶不足一年,不宜擢升”,詔命被撤回。元豐二年(1079年)七月,沈括複職龍圖閣待製、知審官院。

戍守西夏
元豐三年(1080年),沈括改知延州,兼任鄜延路經略安撫使,抵禦西夏。到了延州,沈括以朝廷所賜之錢買酒,召集邊民子弟開展騎馬射箭活動,並親自給優勝者敬酒祝賀,邊境百姓群情踴躍。活動持續了一年,沈括從中選拔出精銳之士,充實到邊防部隊,延州軍隊的聲威遠超其他州府。

元豐四年(1081年)十月,蕃部數萬人進攻邊關要塞順寧寨,沈括派少將景思誼、屈理帶三千兵馬進攻蕃軍;接著命前鋒李達領千人出擊,攜帶十萬人的軍糧,宣稱鄜延路總帥沈括將親自率軍督戰。蕃兵不知虛實,軍心渙散。宋軍乘勢進攻,攻下磨崖寨,得男女萬人,牛羊三萬。

十一月,奉命西討的河東兵十二將率軍東還,經過鄜延,沈括抓住時機,命部將在綏德城炫耀武力,聲稱宋廷已任命沈括兼領河東十二將的兵力,不日即興兵西討。駐守的西夏軍聞訊前來打探,果見大隊人馬聚集,聲勢浩大,信以為真,連夜棄城而逃。沈括兵不血刃的拿下了浮圖、吳堡、義合。

元豐五年(1082年)二月,沈括以“守安疆界、就副邊事有勞”,升為龍圖閣學士。四月,西夏打算以金湯城為據點,招兵買馬,攻打鄜延。沈括采取聲東擊西的戰術,派副總管曲珍率軍兩萬進軍東川,揚言要去攻打葭蘆,吸引西夏兵力布防,趁機攻下金湯。接著,沈括又用同樣的策略攻下了葭蘆。

兵敗永樂
元豐五年(1082年)五月,沈括與副使種諤奉詔條陳製夏方略,提出進取橫山以築城、以地理優勢直接威脅西夏的戰略主張,宋廷派給事中徐禧前往鄜延路節製軍事,共同申議。七月,沈括建議築城石堡、種諤提議銀州、徐禧主張永樂埭,終定為永樂城。八月,神宗降詔徐禧總領築城事宜,命沈括將帥府移到邊界,以接濟軍用物資和救援。十四日後築成,徐禧令景思誼領四千人鎮守,率餘部返回米脂。

九月九日,西夏出兵三十萬攻永樂城,曲珍忙報知徐禧,徐禧統兵兩萬五千往援,令沈括留守米脂。由於兵力相差懸殊,宋軍失利,夏軍乘勝圍城,截斷水源,永樂城危在旦夕。沈括率兵一萬前去支援,被夏軍阻在永定河岸;又羌兵八萬襲擊綏德,沈括權衡利弊,決定舍永樂而保綏德。種諤因反對築永樂城遭徐禧排擠,心懷舊恨,遂以守延州為名拒絕出兵解圍。九月二十日,永樂城失陷,徐禧、李稷、高永能、李舜舉等殉國,折官兩百三十人,損兵一萬兩千有餘(永樂城之戰),謀取橫山的計劃宣告失敗。

沈括作為一路帥臣,在明知永樂城“路險而遠、不利協防與救助;且地理位置險要,敵軍必爭”的情況下,不堅持己見,而選擇迎合徐禧,對永樂城之敗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歸隱夢溪
元豐五年(1082年)十月十七日,宋廷以沈括“議築永樂城,敵至卻應對失當”為由,貶為筠州團練副使,隨州安置。沈括到隨州後,寓居於法雲禪寺,無親無故,且行動受到很大限製。隨州的三年是沈括一生中最憂傷、灰暗的時期,他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政治生涯,甚至對從政萌生出一絲“悔意”。

元豐八年(1085年)三月,神宗駕崩,太子趙煦繼位,是為宋哲宗,大赦天下。沈括也得以內遷,改任秀州團練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簽書本州公事。秀州地處江南,毗鄰故鄉杭州,沈括的心情得以從頹廢中好轉起來,遂專心於學問,開始整理熙寧九年奉旨編繪的《天下郡縣圖》。

元祐三年(1088年)八月,沈括編訂完成《天下郡縣圖》,被特許到汴京進呈。哲宗賜絹百匹,準許沈括在秀州境內自由行動。

元祐四年(1089年)九月,沈括改任朝散郎、守光祿少卿、分司南京,準於外州居住。接到詔命後,沈括就舉家搬遷至早年在潤州購置的夢溪園,在此隱居,創作《夢溪筆談》。

紹聖二年(1095年),沈括因病辭世,享年六十五歲。

沈括

沈括(公元1031~1095年),字存中,號夢溪丈人,北宋浙江杭州錢塘縣(今浙江杭州)人,漢族。北宋科學家、政治家。仁宗嘉佑進士,後任翰林學士。晚年在鎮江夢溪園撰寫了《夢溪筆談》。我國曆史上最卓越的科學家之一。精通天文、數學、物理學、化學、地質學、氣象學、地理學、農學和醫學、工程師、外交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