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貞白 的 軼事典故

帝澤豈如和尚澤——王貞白逃不脫和尚掌“中”字

有些人原本並沒有做錯什麽事,但因被一些不明不白的東西糾纏著,竟使之遭受了許多不公平的待遇,這無疑就很讓人感歎了。

江西上饒人王貞白,①字有道,他生性機敏,對生活的要求頗為恬淡,隻是他在科場上卻顯得甚為坎坷。盡管他在昭宗幹寧二年(895年)便考取了進士,但當時有人以為這次考試不無“貓膩”,遂紛紛向上舉報。礙於輿論的壓力,昭宗就命令有關官員對那些業已考取的新科進士進行複試。如此一折騰,王貞白雖然沒被誤予刪除掉進士名額,但等到他被授予官職時,已是七年之後的事情了。因此,著名詩人鄭穀便寫了首五言詩來安慰他,其中有句雲:殿前新進士,闕下校書郎。

事實上,王貞白本人也是挺喜歡寫詩作文的。他剛剛知道著名詩僧貫休時,便把他自己所寫的《禦溝》詩寄給貫休,並在信裏十分客氣地請求對方給予指點。當時和尚貫休便讀到了該詩裏的句子——此波涵帝澤,無處濯塵纓。貫休雖然覺得這句子頗為警策,但仍覺得它還有再予推敲的必要。但他們兩人由於不認識,和尚覺得一時間也不便多說什麽話;心說那就等將來有機會時再當麵陳說吧。

後來有朋友組織了一次聚會,王貞白和貫休兩人都興致勃勃地參加了。這樣,貫休便說起了王貞白前回給他所寄的作品裏似乎還有一個字未必安妥;如有可能,把它再行推敲一下,那就再好也沒有了。而這王貞白一聽,也像貫休當年不願修改“十四”為“四十”一樣,②隨即“呼”的一聲便站了起來,頗為生氣地瞪了貫休一眼,揚長而去。看著王氣咻咻地離去,這和尚卻微笑著說道:“王先生思維非常敏捷,他很快就會明白過來,並掉轉頭來跟我談詩的。”說罷,和尚遂取筆在手掌心裏寫了一個字,並癡癡地坐等著他了。果然不出所料,沒到一盞茶的工夫,王貞白便又返了回來;他對著貫休深施一禮,然後有些不好意思地說道:“我想把上回所呈詩作的前句改為‘此中涵帝澤’,大和尚您覺得如何?”貫休當即笑著把他的手掌心攤開,原來他手心裏所寫的字正是一個“中”字!王貞白不覺大為驚服道:“大和尚實亦可稱為小生之一字師也!”

此後,兩人便成了極為要好的詩友。由此看來,原本熱望“帝澤”能給自己更多滋潤的王貞白,想不到眼前這和尚給自己所受啟發的恩澤,也是絕對不會少到哪裏去的啊!

後來由於適值世亂,對《易經》深有研究的詩人王貞白便不再去做官了,而是回到了老家關起門來專心致誌地進行寫作。

按:① 此據《直齋書錄解題》卷十九,他書有沿襲《唐才子傳》卷十作“永豐人”者,似皆誤。② 具見本書《棱棱傲骨識詩僧》一文。

王貞白

王貞白,字有道(875—958),號靈溪。信州永豐(今江西廣豐)人。唐末五代十國著名詩人。唐幹寧二年(895)登進士,七年後(902)授職校書郎,嚐與羅隱、方幹、貫休同倡和。在登第授職之間的七年中,他隨軍出塞抵禦外敵,寫下了許多邊塞詩,有不少反映邊塞生活,激勵士氣的佳作。征戍之情,深切動人。對軍旅之勞、戰爭景象描寫的氣勢豪邁、色彩濃烈、音調鏗鏘。有《靈溪集》七卷,今編詩一卷。其名句“一寸光陰一寸金”,至今民間廣為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