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貞白 的 人物生平

早年經曆
早年王貞白曾在江西廬山五老峰下的白鹿洞讀書。曾經就用詩詞記述了自己專心讀書的經曆。 “讀書不覺已春深,一寸光陰一寸金;不是道人來引笑,周情孔思正追尋。”這首《白鹿洞》是王貞白在讀書之時有感而發寫下的一首惜時詩,是自己讀書生活的寫照。

兩獲科甲
幹寧二年(公元895年),王貞白參加科舉考中進士,當時崔凝考定進士二十五人。但由於考試出現風波,市井議論紛紛,當時有人以為這次考試不無“貓膩”,遂紛紛向上舉報。礙於輿論的壓力,朝廷於是推翻已經放榜的結果而詔令翰林學士陸扆於內殿進行複試,內出四題,為曲直不相入賦,良弓獻部賦,詢於荔蕘詩,品物鹹熙詩。最終隻有觀文、程宴、崔賞、崔仁寶等四人,及盧瞻、韋說、封渭、韋希震、張蠙、黃滔、盧鼎、王貞白、沈崧、陳曉、李龜楨等十一人,一起中舉,其餘十人則經複試而淘汰。王貞白兩獲科甲,正是經過接連三番科考才得以登第的。

從軍生活
其後,王貞白遠赴邊塞經過了一段從軍生活。王貞白早就懷有一番宏願,隨軍出塞抵禦外敵本來就是他為實現誌願的自覺行動。他在出征前寫的《擬塞外征行》中就已表白了自己的一腔豪情。

步入仕途
天複二年(公元902年),王貞白授校書郎,正式步入仕途。此時已是距他考中進士七年之後的事了。因此,著名詩人鄭穀便寫了首五言詩來安慰他,其中有句雲:“殿前新進士,闕下校書郎。”在政治上,王貞白有著鮮明的立場與決心,他在《宮產瑞蓮》詩中寫道:“願同指佞草,生向帝堯前。”然而天性耿直的王貞白並沒有能夠實現他的誌向。此時大唐已遠非昔比,政治一派腐朽,朝廷上下到處有賊臣奸相,戰端四起。

自從進入朝廷之後,王貞白就已深刻地感受到了唐末政治上的汙濁與腐敗,在很多首詩中都鮮明地反映了他的這種思想情緒。他吟出“時官苟貪濁,田舍生憂煎”(《田舍曲》)詩句,不僅對那些貪官汙吏痛加斥責,而且對苦難的勞動人民表現出無比的同情。他讚賞嚴子陵那種“下視漢公卿”(《題嚴陵釣台》)、“高臥不示榮(《釣台》)的風格,而同時也反對並批評嚴子陵的置國家安危而不顧的消極態度,寫道:“垂釣月初上,放歌風正輕。應憐渭濱叟,匡國正論兵。”(《題嚴陵釣台》)王貞白深感自己無力挽救日益衰敗的大唐社稷而棄官退隱,但是他始終擺脫不了麵對國家危亡的情感痛苦。“前年帝裏探春時,寺寺名花我盡知。今日長安已灰燼,忍隨南國對芳枝。”(《看天王院牡丹》)這種亡國之痛深深地傷及詩人的心靈。“惡聞亡越事,洗耳大江濱。”(《泛鏡湖》)退隱實際上是他的一種無奈的選擇。

守義退隱
僅在朝廷中擔任閑職的王貞白在盤桓數年後,終於無法忍受爾虞我詐、人心惶惶的官場生活,趁唐昭宗赴岐山狩獵之時,憤然退出這一是非之地,歸隱返鄉。王貞白棄官歸隱,時年還不到三十五歲。

王貞白退隱之後,並沒有去過那種閑逸自在的生活,而是將自己的餘生貢獻給了家鄉百姓,在鄉邑永豐縣城外西山之南創建“山齋書舍”潛心教學,為家鄉子弟傳道解惑。以著書自娛,勤奮不輟,不複仕進,常與羅隱、方幹、貫休等名士同遊唱和,號稱“江西四大詩人”。

南唐中興元年(公元958年),王貞白病卒於故裏,葬於廣豐縣縣城西門外城壕畔,時值梁代,朝廷敕贈王貞白為光祿大夫“上柱國公”封號,建立“道公祠”。

王貞白

王貞白,字有道(875—958),號靈溪。信州永豐(今江西廣豐)人。唐末五代十國著名詩人。唐幹寧二年(895)登進士,七年後(902)授職校書郎,嚐與羅隱、方幹、貫休同倡和。在登第授職之間的七年中,他隨軍出塞抵禦外敵,寫下了許多邊塞詩,有不少反映邊塞生活,激勵士氣的佳作。征戍之情,深切動人。對軍旅之勞、戰爭景象描寫的氣勢豪邁、色彩濃烈、音調鏗鏘。有《靈溪集》七卷,今編詩一卷。其名句“一寸光陰一寸金”,至今民間廣為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