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繼盛 的 主要成就

楊繼盛擔任狄道(今甘肅臨洮)典史時,他的創書院、置學田,開煤山、肅褐市以及疏園圃、核戶籍等舉措,開拓了狄道吏治和教育事業的新局麵。

1、創書院、置學田:
狄道為漢、藏、回等民族雜居之處,其子“西番回子,俱習番經,通不讀儒書”。楊繼盛到任後,一改往昔謫官多靜坐不理縣事的習俗,決定從教育入手,以改變狄道文化落後的局麵。 他首先解決了府縣生員的學習之所,將門生贄禮並俸資所餘,於東山超然台蓋書院一區。其次,又在圓通寺設館,募番、漢童生讀書者百餘人,聘教讀二人指導學習。經過三個月的努力,取得了教育的初步成效,“各生俱知揖讓、敬長上,出入循禮,其資質可進者三十餘人。其各父兄亦因而知道禮,棄番教,舉忻忻然…。”

為解決府縣生員的生活問題,楊繼盛多方籌措款項,購置學田二千畝。款項的主要來源有兩個方麵:一是自籌部分,包括所得俸銀並“鬻所乘馬,出婦服裝”的收入;二是清查戶籍後的餘糧,經請示上級後留用以置地。所購得的這些學田,一千畝由生員分種,一千畝佃種於人,收成用於諸生婚喪祭的補助或遇年荒時分用。

楊繼盛創書院、置學田,為臨洮的教育事業付出了心血。他的付出在他身後得到了回報,迤明以降,考諸隴上進士名錄,臨洮人氏多列其中,此皆楊繼盛開創之功。

2、開煤山、肅褐市:
狄道縣西南80裏有煤山。煤山地居鎖林峽(即今黑甸峽),有兩處可供采煤,一處在陝西,一處在地竺寺前。燒柴的供應主要靠藏民販運,價格高於縣城。縣府多次派員與藏民協商未果,最直接是煤山開采後,將觸動藏民的實際利益。

楊繼盛了解情況後,利用自己的聲望,主動請命前往疏通。他與同去的四人“到則先攝之以威,次惠之以賞,由是煤利以開”,方便了當地百姓的生活。

“結褐”是邊民的主要謀生手段之一。嘉靖時,吏治已壞,官吏承差和書吏動輒巧取豪奪,或減價和賣,或以雜物易換,致使織褐者不得其價。一些以織褐為生的家庭,生活得不到保障,“故有號泣於道者,有求死於河者,”這種流弊為害甚烈。

楊繼盛為改變這種現狀,首先公出告示禁止公差人員購褐,由上司定價後交給縣府辦理,以杜絕公差減價易換的舞弊行為。過了一段時間,巡按派人到狄道購褐,楊繼盛不留情麵,將差人拘禁起來,後經府掌印官說情才罷休。這件事情在官府中引起了強烈震動,各上司再也不敢派人來購褐了,百姓的收入也因此增加。

3、及疏園圃、核戶籍:
黃河的主要支流—洮河,流經狄道縣境,經多年沉積,形成了自南而北的狹長穀地,為農業生產提供了肥沃的土壤。狄道城西一帶,多年來以種蔬菜為主,各戶的園圃也連成一片,從而為縣民生活提供保障。但多年的灌溉導致水渠的淤塞,蔬菜的產量逐年下降。楊繼盛及時招募各園戶予以疏通,使其得以恢複往年的規模,灌溉麵積也增加了一倍以上。

狄道縣征收糧草,沒有正規的官府文冊,隻有書手的舊簿相傳。征收糧草仍以舊簿為準,導致了“富者實減而貧者反增富者納輕而貧者反重”的嚴重後果。為扭轉這一局麵,楊繼盛將掌管私簿的手書召集起來,先算各戶的總數,次算一縣的總數,往日的弊端便暴露無遺,糧草數量比原來反而多出30石。楊繼盛在確查的基礎上,將應征糧草的輕重分為三等,按各戶擁有的土地均攤,使從前遊移於其間而得利者無隙可乘。

戶籍核查多出的30石糧草,楊繼盛並沒有隱瞞,而是如實上報。經過請示上司批準,這些多餘的糧食用於購置學地。他的意義不僅在於此事本身,而在於它即解決了府縣生員的後顧之憂,使狄道的吏治有跡可循,也使它的教育事業得到有力支持。

楊繼盛

楊繼盛(1516年-1555年)明代著名諫臣。字仲芳,號椒山,直隸容城(今河北容城縣北河照村)人。嘉靖二十六年進士,官兵部員外郎。坐論馬市,貶狄道典史。事白,入為戶部員外,調兵部。疏劾嚴嵩而死,贈太常少卿,諡忠湣。後人以繼盛故宅,改廟以奉,尊為城隍。著有《楊忠湣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