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季思 的 人物生平

1906年出生於永嘉梧埏上田村(今屬甌海區)一書香家庭。自幼熟讀經史子集,愛看戲曲、小說。後轉入瑞安中學,與同村戴家祥一起借住孫詒讓家,得覽玉海樓藏書,受前輩治學嚴謹的熏陶。

1922年到1924年,王季思在永嘉梧埏小學任教。

1925年王先生19歲時,考入南京東南大學中文係,開始在曲學大師吳梅先生的指導下學習古代戲曲。同時參加吳梅組織的“潛社”,從事詩詞和散曲的創作,與唐圭璋、常任俠等交往密切。還在聞一多先生指導下,從事話劇與新詩的創作。

1927年春,曾在溫州甌海中學任教;因宣傳國民黨第一次代表大會宣言,反對西山會議派,在蔣介石四一二反革命政變時遭逮捕。後經親友保釋,重返南京讀書。

1929年,王季思24歲,於中央大學畢業後,先後在浙江、安徽、江蘇幾所中學任教,其中在江蘇鬆江女中任教時間最長。在鬆江教書五年,王季思節衣縮食,購置圖書,買了不少戲曲方麵的書籍。他一麵教學,一麵鑽研戲曲,或摘錄元曲的方言俗語,或考證劇本的來龍去脈,有的製成卡片,有的移錄書眉。

1941年,在金華出版詩集《越風》。

20世紀80年代末,王季思在廣州中山大學

20世紀40年代開始,王季思先後在浙江大學龍泉分校、浙江大學本部及杭州之江大學任教,並潛心研究中國文學史與元雜劇。

1944年,《西廂五劇注》由浙江龍吟書屋出版,這是王季思的成名作。

1948年,任廣州中山大學教授,繼續從事古典文學教學和古代戲曲研究。

1948年夏,王季思從杭州之江文理學院調到廣州中山大學中文係任教,講授中國文學史與戲曲。

1961年,王季思應當時國家教育部之聘,與北京大學遊國恩教授等聯合主編《中國文學史》,前後達三年之久。

1965年因潰瘍,胃被切去五分之四。

文化大革命中,王季思被打上“反動學術權威”的罪名受到殘酷迫害,肋骨被打斷了幾根。後來下放幹校,有一段時間每餐僅有兩塊腐乳送飯,但他甘之如飴。

1980年春,教育部委托王季思主持“中國戲曲史”教師進修班,當得知進修班學員、蘭州大學教師寧希元在寫《元刊雜劇三十種新校》書稿時,便將自己積累多年的有關《元刊雜劇三十種》的資料提供給寧希元參考。

八十高齡之後,王季思依然勤奮筆耕,親自指導博士研究生,還主編國家重點科研項目《全元戲曲》。

1987年,王先生去北京參加中國戲曲藝術國際學術討論會。

1996年4月6日辭世。

王季思

王季思(1906-1996),學名王起,字季思,以字行。筆名小米、之操、夢甘、在陳、齊人,室名玉輪軒,祖籍龍灣區永中街道永昌堡。浙江永嘉人,生於南戲的發源地溫州,從小就熱愛戲曲。作為著名的戲曲史論家、文學史家,王季思戲曲研究著作頗豐。他重新整理《西廂記校注》,還帶領弟子蘇寰中等校注《桃花扇傳奇》。他先後主編過高校文科教材《中國文學史》以及《中國十大古典悲劇集》與《中國十大古典喜劇集》,很多作品被譯成日文與印尼文,在國內外學術界中有重大影響,被譽為“嶺南文化的最後一顆文化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