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景仁 的 軼事典故

敬重先祖
因為黃景仁是宋朝詩人黃庭堅的後裔,所以每次他到翁方綱家中時,都要向他家中的黃庭堅畫像敬拜,經常看著畫像,沉思很久。

放蕩不羈
黃景仁住在京師的時候,不會交際,和眾人合不來,經常覺得自己和三國時期的虞翻有著共同的處境,權貴也不能隨意召喚他。黃景仁每天跟著戲子要飯,甚至有時還在紅氍毹之上,以身說法,打扮得粉墨淋漓,又歌又哭,謔浪笑傲,旁若無人。

黃景仁儀態優美,站在常人之中如同鶴立雞群,人們都爭著想和黃景仁交往,但他視而不見,因此人們都認為他是偉才,或說他是狂生,但都不是。

自幼愛詩
黃景仁方上私塾學藝之時,年少無知,不知道喜好什麽,偶然聽聞有幾本詩集放在高閣之上,便偷偷取來窺看,雖然黃景仁看得一知半解,但他卻自認為看的很透徹,洋洋自得地說:“這個東西是可以喜愛的。”便開始作詩,人們都取笑他,並因為他的詩多是幽苦之語,又對其十分唾棄,但黃景仁對詩的愛好卻越來越大。

黃景仁九歲應試時,住在江陰小樓,臨考了還躺在床上裹著被子,同考的學生都取笑他,他卻說:“方才想到江頭一夜雨,樓上五更寒一句,想要完成全詩,你們不要打擾我。”

與洪亮吉
黃景仁和洪亮吉相識於縣試,兩人被店家安排入住同一間房,從此成為一生摯友。洪亮吉詩與經並重,但並不把詩當飯吃,而黃景仁浪漫氣息更重,他對考試科目吊兒郎當,對非聖賢書廢寢忘食。常常半夜三更躲在被窩裏,每作一首詩或得一句詩,都要把洪亮吉吵醒,與其奇文共賞。

黃景仁是感性之人,浪漫而又任性;洪亮吉偏理性,行事相對穩重,講究變通。他倆後來到安徽學道朱筠辦公室,從事秘書工作。兩人白天同桌弄材料,晚上同窩賞詩文,然則有時他們觀點並不一致。有天,兩人為某事爭得厲害,黃景仁一氣之下,跑到徽州遊山玩水。洪黃交惡,影響很大。當時朱筠送了河豚與蒙古酒到其部下武億家,武億抱著朱筠大哭,鬧得朱筠摸不著頭腦,哭完才知道,這武億是為洪黃失交而哭:“無他,遠念古人,近傷洪亮吉、黃景仁不偶耳。”

後來黃景仁北上京都,混得略有起色,就意氣洋洋,誇大口說:“人謂長安居不易,誤矣”,叫呆在老家的洪亮吉把其眷屬遷來皇城根下。洪亮吉力勸黃景仁,但勸不住,隻好墊資,出雇工費,安排人千裏送黃家眷。果然,黃在京城活得艱難。兩年後,洪亮吉到京城,看到老友狼狽模樣,再勸其將家屬送回故鄉。後來洪亮吉到陝西巡撫畢沅幕僚,又不遺餘力薦舉黃景仁,使畢沅贈了五百金給黃詩人。黃景仁收到這筆巨款,把錢全投入買官,他打的主意是,賣了主簿一職,買上地方實職。隻是按照清朝政策,捐官之前,得除現職,他新官沒得到,舊職停了薪,連飯都吃不上了。

二十多歲時,黃景仁曾與洪亮吉戲言:“予不幸早死,集經君訂定,必乖餘之旨趣矣。”而洪亮吉確實把黃景仁文集收攏了,一字不刪編輯出來,並請畢沅出錢,印行了《兩當軒集》出版。

黃景仁

黃景仁(1749~1783),清代詩人。字漢鏞,一字仲則,號鹿菲子,陽湖(今江蘇省常州市)人。四歲而孤,家境清貧,少年時即負詩名,為謀生計,曾四方奔波。一生懷才不遇,窮困潦倒,後授縣丞,未及補官即在貧病交加中客死他鄉,年僅35歲。詩負盛名,為“毗陵七子”之一。詩學李白,所作多抒發窮愁不遇、寂寞淒愴之情懷,也有憤世嫉俗的篇章。七言詩極有特色。亦能詞。著有《兩當軒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