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景仁 的 主要成就

詩歌風格
黃仲則一生充滿悲哀和困頓,他個性倔強,常常發出不平的感慨。所作詩歌,多抒發窮愁不遇、寂寞淒愴的情懷,情調比較感傷低沉的作品則最能體現其詩文成就。寫得沉鬱蒼涼,但語調清新,感情真摯動人。他還作有一些愛情詩,寫得纏綿悱惻;有些詩寫得慷慨豪邁;有些刻畫山水景物或人情世態的詩篇也寫得細致生動;懷古詠史的詩篇,也能別出新意。後世評黃氏詩多雲“愁苦辛酸”,但這隻是其詩的一個層麵,其古風常具幽、並豪俠氣,是學太白而真能得其神者。黃景仁亦能詞,詞作明白曉暢,擅長白描,但含蓄不夠。

黃景仁詩多嗟貧歎苦、啼饑號寒之作,這正是他生活和性情的真實反映,他早著才名,孤高自負,但沒有得到所期望的社會地位,故而詩中歌頌“盛世”之作甚少,而刻畫愁苦之辭為多,出於在愛情上也未諧所願,他的情詩也是一片淒清悱惻、無限掩抑低徊。而其山水詩,則雖俊逸清壯,也難藏抑塞憤懣之氣,與友朋唱和之作,亦多作不平之鳴。

黃景仁的詩大部分都籠罩著濃重的感傷情緒,這種風格通過他常用的“月”、“酒”、“秋”、“鶴”等意象得到了深化。“月”在黃景仁詩歌中很少成為寧靜或閑淡的背景,而是或襯托孤寂、或寄托憤激、或渲染鬱結。“酒”意象在其詩中則隨著生活的日益困窘,出現的頻率越來越高,借以澆愁、籍以表狂、憑以忘世。而“秋”意象的大量使用,則形成了他侍中的“秋氣”,即使西風送爽,他筆下的“秋”夜難免淡淡的哀愁,而更多的時候,詩人眼中的“秋氣”皆是肅殺、蕭條、凋敗的象征,用來暗語周遭的客觀現實。其詩涉及的鶴,多是“獨鶴”、“病鶴”、“籠鶴”、“雨鶴”,自寓之意顯然。

表現手法
黃景仁性格上的“狂”,使其詞風以豪曠為主導,他的豪詞,有的清朗疏宕,平淡高逸;有的奔放舒卷,氣度開張;有的大開大闔,豪放悲壯;有的蒼涼悲淒,也有的恬淡閑適,但“豪曠”是其詞作的主要風格。仲則遊覽過許多名勝古跡,由於是親身經曆,使得他所作的詠古詞充滿曆史的厚重感;安徽是黃仲則幕府遊曆生活的起點,詞人有生三十五年,就有八年時光與安徽緊密相連。因此黃景仁詩中有著皖文化特色。黃景仁詞在字裏行間流露出一種揮之不去的哀愁情緒,絕大多數抒發的都是他人生的缺憾感、失落感、憂患感,以及曆史的蒼茫感,這種悲劇情感是仲則詞的主要基調。總之,黃景仁詞句句滲透著感人的力量,也滲透著無法掩飾的濃厚的悲劇意蘊。仲則詞的藝術表現手法,一是善於運用比興寄托的手法,仲則詞中之寄托處處可見。仲則詞中比興寄托的表現,主要有二種類型:以景寄情和索物托情。仲則詞重比興寄托主要受南宋諸詞家和當時詞壇的影響;二是善於運用語典和事典。三是仲則詞善於化用前人詩句入詞。仲則之詞幾乎篇篇都學習、借鑒了前人詩詞的精華之處,他化用前人詩句,尤其是唐人詩句,既能攝前人詩之意韻,又能臻“若自己出”之境。

黃景仁

黃景仁(1749~1783),清代詩人。字漢鏞,一字仲則,號鹿菲子,陽湖(今江蘇省常州市)人。四歲而孤,家境清貧,少年時即負詩名,為謀生計,曾四方奔波。一生懷才不遇,窮困潦倒,後授縣丞,未及補官即在貧病交加中客死他鄉,年僅35歲。詩負盛名,為“毗陵七子”之一。詩學李白,所作多抒發窮愁不遇、寂寞淒愴之情懷,也有憤世嫉俗的篇章。七言詩極有特色。亦能詞。著有《兩當軒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