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洪先 的 軼事典故

會仙橋

會仙橋位於水鏡台西,麵積大約200平方米,是古晉祠的露天劇場。古人看戲,不像今人坐在一排排井然有序的劇場內,而是露天站著看,欄杆上、橋上及各種建築物上,隻要能看到舞台表演的地方,都站滿了觀眾。中軸線的第二個建築物是一座橋,橫跨於晉水上遊的智泊渠。

傳說明朝嘉靖進士第一人——翰林院羅洪先,他為官清正(和奸臣嚴嵩為兒女親家),農曆四月十四日遊晉祠於橋上,見一婦人,羅洪先不禁歎曰:“世間人說西施美,餘視此婦勝西施。”婦羞怒,竟發功力使板橋突然起火,羅洪先差點跌入渠裏,再看女子,早已不見。遠遠望去,卻突然出現在懸甕山上,羅又自言自語道:“你若真是仙女,讓我再仔細看你一眼。”沒等說完,隻見懸甕山搖搖欲墜,東移數步。羅大為驚恐,方知非同小可,信手寫了詩一首:

懸甕山中一脈情,龍蟠虎伏隱真明,水飄火劫山步移,五十年來帝母臨。

這塊詩碑至今還留在聖母殿前。此詩與傳說無關,後人不解其意而已,其實作者是在暗示聖母殿的創建年代。民間對羅洪先傳說頗神:“瓜皮寫字尚未幹,不在雲南在四川。”

懸筆碑之謎

在太原晉祠聖母殿右側的走廊裏有一方十分著名的碑--“懸筆碑”。 碑高1.46米,寬0.72米,上麵是三行宛如落花飛雪、驟雨飄風的草書:

懸甕山中一脈清,

龍蟠虎伏隱真明。

水飄火劫山移步,

五十年來帝母臨。

後麵是落款“戊午年洪先懸筆” ,並有“宛城郜煥元摹勒上石”九字。幾百年來, 它吸引了多少墨客騷人,為它流連忘返,多少遊客因未能得到一張碑文的拓片而悵然歸去。

為什麽這塊碑有這麽大的魅力呢?

論書法,這塊碑的確可以當得起《晉祠銘》上所讚:“體勢悠揚,宛如驟雨飄風, 落花飛雪,銳不可當”。字裏行間,透露出一派天馬行空,縱橫萬裏的氣象,又有一種超然出塵,無牽無羈的韻味。

論作者,乃是明朝著名的學者羅洪先,也是大大有名的人物。羅洪先生活在嚴嵩擅權的年代, 采取了明哲保身的態度,去研究學問。他從小就仰慕王守仁,《明史.儒林傳》上說他十五歲讀王守仁《傳習錄》,“欲往受業”,因父阻未成。罷官後即一心治學,在繼承王守仁“致良知”說的基礎上又提出不少新的見解。積十年之功, 殫精竭慮,增補元人朱思本《輿地圖》匯成《廣輿圖》一書。由於他道學精深, 多半又有些奇行異舉,被民間視為“得道仙人”,他的字,也因此帶了“仙氣”,受到歡迎。這也是此碑吸引人的一個重要原因。

可是,這塊碑上的詩究竟寫得是什麽意思, 卻一直沒有人能說得清。 那些“水飄火劫山移步” 的詞句在說些什麽?這個傳奇般的人物又是如何寫下這首玄妙的詩的?幾百年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卻始終沒人能解開這個謎。

也許這才是這塊懸筆碑真正的魅力之源。

流傳故事

有這樣一個流傳甚廣的故事:據說,羅洪先雲遊天下,來到晉祠的會仙橋頭,見對岸有一個美麗的少婦, 不覺吟道“世人都說西施好,餘視此婦勝西施”。哪知此婦是仙人所化, 怒他口齒輕薄,一把火燒掉了木橋以示警告。可羅洪先執迷不悟, 繞道追到山腳下。仙人一怒,把山向前移了幾步,羅洪先這才知道是仙人來點化他。 於是皈依仙道,終成正果。後世道教尊稱為“羅真人”。加之此詩是以瓜皮書於聖母殿壁,民間又有了“羅洪先瓜皮寫字未幹,不到湖廣,即到四川"的歌謠。

故事是美麗動人的,而且似乎暗合詩中“火劫山移步”的字樣,倒退幾百年,可以算是個完美的解釋了。 可是,現代人卻需要真實科學而非美麗虛幻。那麽,這首詩到底在說些什麽呢?

關鍵的句子在於“水飄火劫山移步” 。羅洪先作詩是“戊午年”,即嘉靖三十七年(1558) ,據《太原縣誌》記載,八年後,“明世宗嘉靖四十五年晉祠山移,既而市樓火。”於是當地人以為羅洪先事有前知,“竟應詩言”,果真是“山移火劫”,嘖嘖稱奇。

其實晉祠一帶山巒曆史上曾多次“移步” :明萬曆四年(1577),康熙四十二年(1704) 四月初六等,特別是《太原縣誌》上記載的,明正德元年(1506) 六月,閑居寺山的一次“移步”極應引起注意。所謂“山移步” 是古人不了解地球的地殼運動,可能把地震和自然風化等引起的岩石崩落當成了山在“移步” 。閑居寺山在晉祠以南三裏, 與懸甕山一脈相連。巧的是,山移的這一年,與羅洪先遊晉祠的“戊午年(1558) 正好相距五十二年,正合後句“五十年來帝母臨”中“五十”的虛指。

這絕不僅僅是巧合——從《明史.儒林傳》中的寥寥幾筆,我們已知羅洪先是一個精通專業的地理學家。 他棄官而遍遊天下,一方麵固然是出於對官場的無奈而超然, 另一方麵,更重要的是“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做為一個地理學家, 他正好有機會去搜集第一手資料,充實著作的科學依據。而五十年前的這場變故, 目睹者都還健在,他不可能不有所聞,有所感。

羅洪先麵對晉祠的山水文物, 想起它已曆盡的千年滄桑:三家分晉,水灌智伯; 盛唐驚變,火燒晉陽;還有五十年前那場“山移步”的巨變,他身為一個科學家, 卻無法解釋這樣的奇異現象,正如一百多年以後,牛頓無法解釋天體第一次運動的力的來源。 牛頓求助於他的“上帝”,用“科學”論證了“上帝”的存在;而羅洪先也誠惶誠恐地斷定——“五十年來帝母臨” ,隻有神力才能做到這些,不由得感慨萬端,這裏真是:“龍蟠虎伏隱真明”啊!

懸筆碑之謎到此可算是真相大白了。當然,美麗的故事還要長久地流傳下去,還會變得更加美麗動人。正如為了彌補生活的缺憾,虛幻而美麗的戲劇永盛不衰。

羅洪先

羅洪先(1504-1564),字達夫,號念庵,漢族,江西吉安府吉水黃橙溪(今吉水縣穀村)人,明代學者,傑出的地理製圖學家。一生奮發於地理學等科學的研究,“考圖觀史“,發現當時地圖多疏密失準、遠近錯誤,於是親自外出調查收集資料,準備重新編一內容豐富、地理位置準確的地圖,以計裏畫方之法,創立地圖符號圖例,繪成《廣輿圖》。創編成地圖集形式,不僅繼承了朱思本製圖法,還加以發展,使地圖更為科學實用。羅洪先堪稱與墨卡托同時代的東方最偉大的地圖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