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巢 的 軼事典故

正月十五掛紅燈
唐朝末期,黃巢帶領起義軍北上,攻打渾城。圍城三天攻不下來,黃巢氣壞了,指著城樓大罵,揚言攻破城池,定殺個雞犬不留。
這時,已經快過年了,下了一場大雪,天氣很冷,士兵大多還沒有換上冬服,黃巢知道硬攻要受損失,隻好先把隊伍拉到山裏,等過了年再打。
新年很快過去了,家家都在推米磨麵,做湯圓,歡慶上元佳節。黃巢想,兵書說:“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我何不乘人們過節的時候,進城摸摸敵軍的虛實,再定攻城之策。想到這裏,他馬上召集眾家兄弟商量了一下,把義軍交給師弟,自己挑上湯圓挑子出了大營,直向渾城走去。
黃巢進了城門,一直奔西街。走不多遠,見十字街前有一夥人正指指劃劃地看什麽。剛好,這時對麵來了個賣醋的老人,穿一身破棉襖棉褲,手裏不住地敲著梆子。黃巢上前施禮說:“請問老人家,前麵出了什麽事?”老人打量一下黃巢,左右望望,把他拉到路邊,低聲說:“前兩天黃巢帶兵攻城不下,到山裏去了,過幾天還要來的。官家貼出告示,要百姓出人出糧,唉!要打大仗了。”
兩個人正說話,忽聽一陣馬蹄響,黃巢抬頭一看,一隊人馬飛馳而來,當兵的邊跑邊嚷道:“眾家百姓聽著,黃巢進城了,現已四門緊閉,跑不了啦,有發現賣湯圓的馬上報告。知情不報者誅滅九族!”
黃巢知道軍中出了叛徒,走露了消息,便扔下挑子往東跑,急急忙忙地鑽進一個巷子裏。進了一家院子,隱在門後。等馬隊過去,這才出來往北跑。沒跑多遠,又聽見馬蹄響,知道馬隊又回來了,他一轉身鑽進一個小院。
黃巢插上門正要進屋,見一個老人從屋裏走出來,正是十字街頭跟自己說話的那個老人,急忙走過去說;。“老人家行行好,把我藏起來吧。”老人見了黃巢先是一愣,接著點點頭答應了。
這時,街上傳來一陣急促的馬蹄聲,接著有人打門。老頭著急了,話都顧不得說,急忙把黃巢領到後院,來到醋缸跟前,掀開缸蓋讓他鑽進去,說:“客官,先委屈一下吧!”老人拿把掃帚剛要掃地,大門撞開了,十幾個官兵闖進來,把老頭圍住。官兵頭目說:“大白天,為啥插門?”老人說:“我怕小偷進來偷東西。”頭目追問:“有個大漢,你把他藏在哪?”老人說:“我家大門插著,沒人進來!”一頭目罵道:“胡說!他明明鑽到這兒來了。你不想活了!”老人說:“官爺,你不信,就請搜吧。”。頭目下令去搜查,十幾個官兵馬上進屋,翻箱倒櫃,乒乓一陣亂響,東西砸破了不少,醋缸也打破了兩口,醋流滿了院子,幸虧他們沒接著翻。
官兵走了,黃巢從缸裏爬出來,見滿院子都是碎缸片,老人惋惜地在缸前落淚。他忙走過去安慰說:“老人家不要哭了,過兩天我賠你幾口就是了。”
老人站起來說:“客官,你快走吧,他們前邊去了,找不到人還會回來的。”
黃巢問:“老人家,天還不黑,到處都是官兵,我從哪裏出城呢?”
老人說:“你出了這條巷子,鑽進對麵院子,從後麵出去便是天齊廟,你先在廟裏藏著。天黑後,順著城牆往南走,走出兩丈多地有個豁口,你就從那兒出去吧。”黃巢見老人厚道誠實,便進一步打聽說:“老人家,這座城有何妙處,黃巢十萬大軍攻了三天競攻不破?”老人說:“客官有所不知,這城建在始皇時期,城牆又高又厚,上有滾木,兩廂藏有弓箭手。”
黃巢問:“那就沒法了嗎?”
老人說:“要打城,不能從城門進,得從天齊廟的豁口進。”黃巢聽了很高興,轉身要走,又回過身來問:“老人家,你知道我是誰嗎?”老人猶豫了一下,說:“你是黃大將軍。”黃巢說:“唐兵罵我殺人如麻,吃人不吐骨頭,你不怕我嗎?”老人說:“那是官家說的,官家能有好話嗎?我們窮百姓正盼著你來呢。”黃巢聽了很感動,想不到老百姓對自己這麽敬重,就說:“老人家,你家有紅紙嗎?”老人說:“現成的沒有,店鋪裏能買到的。”黃巢說:“你買幾張紅紙,紮個燈籠,正月十五掛在房簷上。”
黃巢走後,老人把消息傳給鄰居,一傳十,十傳百,不久全城窮百姓都知道了,家家買紅紙紮燈籠。
黃巢回到大營,馬上召集將士商量,到了夏曆正月十五晚上,帶著五千精兵,摸過護城河,按老人所指的路悄悄入城,一聲號炮,內外夾攻,很快攻破城門,起義軍進城了!
這時,窮人家門口都掛起了紅燈,全城燈火通明。凡是掛河讜紅的的大門,起義軍一律不入;不掛紅燈的,起義軍衝進去抓贓官老財,隻一宿就把貪官汙吏、土豪劣紳殺光了。第二天,黃巢開倉分糧,還派人給那位老人送去二百兩銀子。
自那以後,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戶戶都掛起了紅燈。這個習俗便流傳下來。

端午“插艾草”
端午節本是紀念屈原的節日。至唐黃巢起義時,黃巢義軍攻打中原地區,時值端午。當地官員於是放出風聲:“黃巢隔山搖刀,人頭落地!”動員民眾逃離家園,是為"走黃巢"。實際是使義軍無法與民眾接觸,以製義軍不斷擴大之勢。
中原地區某戶人家,男人都外出了,家中隻有一婦人與二個小孩,一小孩為親生,一小孩是她嫂子的遺孤。親生的小孩剛能行走,她嫂子的遺孤大她自己的小孩一歲。婦人一人帶二小孩逃難,背著她嫂子的遺孤,卻讓自己剛能行走的小孩步行,但卻落在後頭。走不多遠,遇一黃衣人,問:“嫂嫂為何不讓大小孩走路,而讓小的小孩走路?”婦人如實相告,黃衣人聽後甚為感動,道:“你危難之中行忠義之事,已破黃巢之刀,黃巢已無法取你人頭,其實你隻需在家門口插上艾草,表示你家是忠義之家,黃巢便無奈你何。”言罷竟忽不見。婦人認為是仙人指點,於是回家依言而作,並沿途叫逃難之人插艾草可破黃巢之刀雲雲。因此婦人平時善良,多行善事,諸多民眾都相信,依言在家門口插上艾草不用“走黃巢”,在家中過端午節。
果然,義軍過境,見家中插艾草的人家,無人打擾,隨軍的醫生還為民眾看病,問疾苦。一時婦人遇仙人指點之事在各地傳開,平民之家,不再“走黃巢”,紛紛插艾草過端午,並效婦人行忠義之事。
其實,黃衣人是黃巢義軍的前鋒謀士,武藝高強。義軍所到之處,都是無人村,義軍無人支援,成了孤軍。謀士知有蹊蹺,化成便衣,獨自尋找原因,遇是了婦人。忽然不見,隻是縱身跳上大樹隱藏起來了。謀士小施一計,不僅破了官府的:“黃巢隔山搖刀,人頭落地!”謠言,為義軍獲得民眾支持,又使民眾積德行善成風,世人於是將此傳統繼承下來,成為今天端午節“插艾草”的風俗。
陸河人為客家人,多為中原遷移到陸河。是以大都保持了“走黃巢”“插艾草”的習俗。

盜掘陵墓
唐末農民起義軍首領黃巢所盜帝陵中,有秦陵、茂陵、幹陵三座,涉秦、漢、唐三代,座座顯赫。秦陵是秦始皇的陵墓,茂陵是漢武帝的陵墓,幹陵是唐高宗李治和武則天的合葬墓,陵主都是不可一世的曆史風流人物。能對三朝帝王陵下鏟,誰人可比?
秦、漢、唐三代帝王陵均位於關中平原上,而且相距不是太遠,這也為黃巢盜陵提供了便利。所以,曆代關中農民起義軍揭竿後,都會將破壞帝王陵,作為向封建統治者宣戰的一個重拳,以泄憤恨。黃巢所領導的農民軍自然也不會放過他們。

吃人之說
黃巢是一個儒生,出身於一個靠販運私鹽暴利發財的富裕家庭,殷實的家底使得黃巢自小就有條件苦讀儒經以求晉身官場,卻屢次科舉均以落第告終。黃巢陡然間“怒從心頭起,惡向膽邊生”,離開長安時扔下一首“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衝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殺氣騰騰的誓言。
黃巢回家做了幾天私鹽販子。唐代規定隻準國營企業經營鹽,黃巢沒有經營鹽的許可證,結果他們的鹽巴被查封沒收了。適逢關東大旱,官吏還要催繳租稅、差役,百姓走投無路便聚集黃巢周圍,於是發出檄文,斥責唐朝吏貪賦重,賞罰不平。目的是在於推翻唐朝暴政,建立一個能夠減輕農民痛苦,推行輕徭薄賦的新王朝。 黃巢稱帝後,士兵則如同明火執杖的強盜一般在長安街頭殺人越貨,爭搶美女,毆打平民,到處擾民。黃巢不能阻止。幾個月後,出現糧荒,長安城裏一片混亂。小股唐軍乘亂攻城,黃巢十分虛弱,立刻帶了少數隨從逃出城。唐軍進城之後,受到長安百姓的歡迎。黃巢到了城外定下神來,才發現入城唐軍人數很少,隨即反攻入城。重入長安的黃巢,對於百姓歡迎唐軍一事恨之入骨,居然下令屠城。將城中男丁殺戮殆盡,來了個“巢怒民迎王師,縱擊殺八萬人,血流於路可涉也,謂之洗城”,血洗長安城。後來唐借沙陀兵協助攻城,一萬多沙陀兵與黃巢十餘萬人對陣,黃巢一戰即潰,隻好棄城逃跑。883年4月,黃巢逃出長安之時,下令縱火。長安便一炬成灰。
黃巢在失敗前包圍陳州近一年時間裏,采用過機械化方式,將活人粉碎,以人肉作軍糧,供應他圍城部隊,以保證他起義軍的戰鬥力,也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規模。其駭人聽聞的程度,既是中國之最,大概也是世界之最。黃巢所過之地,百姓淨盡、赤地千裏。《舊唐書》記載:黃巢率領全軍圍陳州近一年,數百(一說三千)巨碓,同時開工,成為供應軍糧的人肉作坊,流水作業,日夜不輟。將活生生的大批鄉民、俘虜,無論男女,不分老幼,悉數納入巨舂,頃刻磨成肉糜,並稱之為“搗磨寨”。陳州四周的老百姓被吃光了,就“縱兵四掠,自河南、許、汝、唐、鄧、孟、鄭、汴、曹、徐、兗等數十州,鹹被其毒。”黃巢拉起的隊伍,在行軍作戰中病死、餓死、戰死的總數至少在一百萬人以上。他帶進長安的幾十萬人,大部分是餓死的。後來,黃巢棄城逃跑到山東狼虎穀時,隻剩下殘兵一千餘人,黃巢走投無路,隻得自殺身亡(一說被他外甥林言所殺)。
縱觀這位農民領袖大規模“吃人不吐骨頭”行徑,其野蠻,殘酷,恐怖,駭人聽聞,曆代農民鋌而走險,反抗殘酷暴政統治者,起義軍首領,無不殘忍野蠻,無不殺人無數。但是,像黃巢以人肉為糧糗的惡行,絕非一般意義的戰場上的較量,而是人性滅絕的屠殺。黃巢起兵還引發了擁兵割據的藩鎮遍布全國,此後進入五代十國時期。
“賊圍陳郡百日,關東仍歲無耕稼,人餓倚牆壁間,賊俘人而食,日殺數千。賊有舂磨砦,為巨碓數百,生納人於臼碎之,合骨而食,其流毒若是。”(《舊唐書·列傳第一百五十》)
“人大饑,倚死城塹,賊俘以食,日數千人,乃辦列百巨碓,糜骨皮於臼,並啖之。”(《新唐書·列傳第一百五十下》)
“時民間無積聚,賊掠人為糧,生投於碓,並骨食之,號給糧之處曰‘舂磨寨’。縱兵四掠,自河南、許、汝、唐、鄧、孟、鄭、卞、曹、濮、徐、袞等數十州,鹹被其毒。”(《資治通鑒·第二二五卷》)
下麵介紹幾個名詞。
舂:把東西放在石臼裏去殼或搗碎。
臼:舂米的器具,用石頭或木製成,中部凹下。
碓:舂米用具,用柱子架起一根木杠,杠的一端裝有一塊圓形的石頭,用腳連續踏另一端,石頭就會連續起落,去掉石臼中糙米的皮。
搞清了這些工具,就可以很清楚黃巢是怎麽解決部隊的糧食問題了。他把人抓來,活生生地放入石臼裏,然後像舂米一樣,用巨碓把人碾成肉泥,來填飽士兵們的肚子。在圍困陳州的三百多個日夜裏,黃巢動用了數百個這樣的巨型殺人機器,同時開工,流水作業,日夜不停。將活生生的大批鄉民,無論男女,不分老幼,悉數納入巨舂,頃刻間碾為肉糜。陳州四周的老百姓吃光了,為擴大原料供應來源,又“縱兵四掠,自河南、許、汝、唐、鄧、孟、鄭、汴、曹、徐、兗等數十州,鹹被其毒”。

墓葬之謎
山東萊蕪市聖井鄉祥溝村有一棵名為“將軍樹”的古槐,傳說就是這棵樹下曾留下黃巢的足跡。
根據《新唐書》、《舊唐書》記載:公元884年,唐朝政府確信黃巢已經死於狼虎穀。於是,大唐官員們在他的身死之處建了一塊石刻,標明這位造反者的葬身之地,以警醒世人。
然而此後的一千多年裏,很多書籍中卻另有說法:他們相信黃巢沒有死於狼虎穀,而是逃脫之後死於他處。
清代學者聶劍光所著《泰山道裏記》有這樣的記載:“黃巢死於泰山……九頂山南有大塚,俗稱黃巢墓。” 經專家考證,這裏就是《泰山道裏記》所記載的黃巢墓,此地與狼虎穀相距幾十公裏,如果真的是黃巢屍骨的埋葬地,那麽則證明黃巢真的沒有死於狼虎穀。

黃巢

黃巢(820年-884年),曹州冤句(今山東菏澤西南)人,唐末農民起義領袖。黃巢出身鹽商家庭,善於騎射,粗通筆墨,少有詩才,黃巢五歲時候便可對詩,但成年後卻屢試不第。王仙芝起義前一年,關東發生了大旱,官吏強迫百姓繳租稅,服差役,百姓走投無路,聚集黃巢周圍,與唐廷官吏進行過多次武裝衝突。十二月十三日,兵進長安,於含元殿即皇帝位,國號“大齊”,建元金統,大赦天下。中和四年(884年)六月十五日,黃巢敗死狼虎穀。昭宗天複初年,黃巢侄子黃皓率殘部流竄,在湖南為湘陰土豪鄧進思伏殺,唐末農民起義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