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羽 的 主要成就

茶經
陸羽所著《茶經》三卷十章七千餘字,分別為:卷一,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卷二,四之器;卷三,五之煮,六之飲,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圖。是唐代和唐以前有關茶葉的科學知識和實踐經驗的係統總結;是陸羽躬身實踐,篤行不倦,取得茶葉生產和製作的第一手資料後,又遍稽群書,廣采博收茶家采製經驗的結晶。《茶經》一問世,即風行天下,為時人學習和珍藏。 在《茶經》中,陸羽除全麵敘述茶區分布、茶葉的生長、種植、采摘、製造、品鑒外,有許多名茶首先為他所發現。如浙江長城(今長興縣)的顧渚紫筍茶,經陸羽評為上品,後列為貢茶;義興郡(令江蘇宜興)的陽羨茶,則是陸羽直接推舉入貢的。(義興縣重修茶舍記)載:“禦史大夫李棲筠實典是邦,山俗有獻佳茗者.會客嚐之,野人陸羽以為芬香甘辣,冠於他境,可以薦於上。棲筠從之,始進萬兩,此其濫觴也。”《茶經》共十章,七千餘言,分為上、中、下三卷。十章目次為: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飲、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圖。

一之源,概述中國茶的主要產地及土壤、氣候等生長環境和茶的性能、功用;二之具,講當時製作、加工茶葉的工具;三之造,講茶的製作過程;四之器,講煮茶、飲茶器皿;五之煮,講煮茶的過程、技藝;六之飲,講飲茶的方法、茶品鑒賞;七之事,講中國飲茶的曆史;八之出,詳細記載了當時的產茶盛地,並品評其高下,記載了全國四十餘州產茶情形,對於自己不甚明了的十一個州的產茶之地亦如實注出;九之略,是講飲茶器具何種情況應十分完備,何種情況省略何種:野外采薪煮茶,火爐、交床等不必講究;臨泉汲水可省去若幹盛水之具。但在正式茶宴上,“城邑之中,王公之門”,“二十四器缺一則茶廢矣。”

最後,陸羽還主張要把以上各項內容用圖繪成畫幅,張陳於座隅,茶人們喝著茶,看著圖,品茶之味,明茶之理,神爽目悅,這與端來一瓢一碗,幾口灌下,那意境自然大不相同。

陸羽的《茶經》,是古代茶人勤奮讀書、刻苦學習、 潛心求索、百折不撓精神的結晶。以茶待客、以茶代酒,“清茶一杯 也醉人”就是中華民族珍惜勞動成果、勤奮節儉的真實反映。以茶字當頭排列茶文化的社會功能有“以茶思源、以茶待客、以茶會友、以茶聯誼、以茶廉政、以茶育人、以茶代酒、以茶健身、以茶入詩、以茶入藝、以茶入畫、以茶起舞、以茶歌呤、以茶興文、以茶作禮、以茶興農、以茶促貿和以茶致富。茶是中國的驕傲、民族的自尊、自信和自豪。飲茶可以思源。世界著名科技史家李約瑟博士,將中國茶葉作為中國四大發明之後,對人類的第五個重大貢獻。

陸羽一生鄙夷權貴,不重財富,酷愛自然,堅持正義。《全唐詩》載有陸羽的一首歌,正體現了他的品質:“不羨黃金罍,不羨白玉杯;不羨朝入省,不羨暮入台;千羨萬羨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來。”——《全唐詩》第308卷007首〖歌〗。附記陸羽另一首詩:“月色寒潮入剡溪,青猿叫斷綠林西。昔人已逐東流去,空見年年江草齊。”——《全唐詩》第308卷008首〖會稽東小山〗。

經典名句
一器成名隻為茗,悅來客滿是茶香。

發現秘密
陸羽之後,才有茶字,也才有茶學。

茶就是“人在草木間”。草木如詩,美人如織,在中國人的觀念裏,天人合一就是自然之道。茶來自草木,因人而獲得獨特價值。確切地說,茶是因為陸羽擺脫自然束縛獲得解放,一舉成為華夏的飲食和精神縮影。

陸羽之前的時代,茶寫作荼,有著藥的屬性。華夏族的鼻祖神農氏終生都在尋找對人有用的植物,神農嚐完百草而成《神農本草》,裏麵記載的植物更多是功能性質,體現了華夏人對自然的簡單認識:哪些草木是苦的,哪些熱,哪些涼,哪些能充饑,哪些能醫病……神農氏 “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很顯然,在這裏荼是類似於靈芝草之類的藥物而已。

《爾雅》中檟,是荼的分類,特指味道比較苦的荼,是感官滋味層麵上的直接體驗,那個時候的國人觀念,草木是一體,而不是今日植物學意義上的喬灌木之謂。《詩經》上說,“有女如荼”,說的是顏色層麵。當時,人並不日常飲茶,除非真的生病。

陸羽自己所列的其他幾個字“蔎(shè)”、“茗”、“荈(chuǎn)”也隻是對荼的進一步分類,賦予時令上的區別。也就是說,在荼時代,荼隻是一種可用的藥草而已,這點不會因為它在不同地方與不同季節的稱呼而改變。

而“茶”不一樣。《茶經》開篇就把茶作為主體,陸羽用史家為人作傳的口吻描述道:“茶者,南方之嘉木也。”自此開始了對茶的全麵擬人化定義,陸羽以不容置疑的語氣對茶作了評判辭,涉及到茶的出生地(血統)、形狀(容顏)、稱謂(姓名)、生長環境(成長教育)、習性(性格、品質)等等方麵,而茶與人關係,就像茶自身因為生長環境有所區別一樣,需要區別看待。

陸羽說:“精行儉德之人,若熱渴、凝悶、腦疼、目澀、四肢煩、百節不舒,聊四五啜,與醍醐、甘露抗衡也。采不時,造不精,雜以卉莽,飲之成疾。茶為累也,亦猶人參。上者生上黨,中者生百濟,新羅,下者生高麗。有生澤州、易州、幽州、檀州者,為藥無效,況非此者!設服薺苨使六疾不瘳。知人參為累,則茶累盡矣。”茶不久從自身的藥物屬性中脫離出來,也從其他類植物中脫離出來。一旦喝了茶,醍醐、甘露之類的上古絕妙飲品都要做出讓步,成為附庸。

要喝到好茶,就要花足夠的心思,茶的時令,造法一旦有所誤差,喝起來不僅不能提升人的精神,反而會喝出病來,受其累其害,最終失茶。對茶的追求不能南轅北轍,因為茶,需要人賦予它新的生命與價值,為此,人也要有足夠虔誠的態度。

茶的秘密被寫進了三卷十節,不過7000字的《茶經》裏,陸羽秉承神農衣缽,凡茶都親曆其境、“親揖而比”、“親灸啜飲”、“嚼味嗅香”,盡顯虔誠姿態,此後,華夏人的喝茶便定格在陸羽的論述裏。

在《茶經》後麵的幾節裏,茶之具,談采茶製茶的用具,如采茶籃、蒸茶灶、焙茶棚等;茶之造,論述茶的種類和采製方法;茶之器,敘述煮茶 、飲茶的器皿,即造茶具二十四事,如風爐、茶釜、紙囊、木碾、茶碗等。茶之煮,講烹茶的方法和各地水質的品第;陸羽認為水有“三沸”:“一沸”、“三沸”之水不可取,“二沸”之水最佳,及當壺邊緣水珠像珠玉在泉池中跳動時取用。前的飲茶曆史;茶之事,敘述古今有關茶的故事、產地和藥效等;茶之出,將唐代全國茶區的分布歸納為山南(荊州之南)、淮南、浙西、劍南、浙東、黔中、江南、嶺南等八區,並談各地所產茶葉的優劣;茶之略,分析采茶、製茶用具可依當時環境,省略某些用具;茶之圖,教人用絹素寫茶經,陳諸座隅,目擊而存。

從茶的實物到器皿,再到水的選擇,各地風俗的呈現,茶的華夏版圖也變得清晰可見,到最後形成的是茶的圖騰與儀式,《茶經》所要表達的意圖也十分明了:人要把自己的精神融合在格物運化之中,隻有與自然渾為一體,才能再回到自然。(周重林,《茶的精神》)

成書探考
陸羽《茶經》何時開始撰寫?何時成書?沒有明確的文字可稽。一般認為《茶經》完成於公元780年,如果陸羽出生於729年,則《茶經》完成之年正是五十一歲;如果他出生於733年,則是四十七歲。根據《茶經》的豐富內容和凝煉的文字來看,似非青年時期所能勝任。有人認為《茶經》成書於764年,根據陸羽傳:“上元初,更隱苕溪,閉門著書”,上元年號隻有兩年,上元初當指760年,是說開始動筆撰寫,未必在當年就可以完成。據《茶經》“四之器”所說的煮茶風爐,在爐腳上鑄有古文“聖唐滅胡明年鑄”七字。滅胡是指唐王朝平定安祿山史思明叛亂的年份,在763年,到第二年也就是764年。因此可推斷《茶經》成書時間是公元764年以後的時期,並根據李季卿“宣慰江南”時,召請常伯熊煮茶,對常很欣賞,又有人推薦陸羽,請陸羽來後,李不以禮相待,使陸羽氣惱,“更著《毀茶論》”。論證《茶經》767年(大曆二年)到768年期間已在社會上流傳開了。如果說《茶經》是成書於764年時陸羽隻有31歲(或者27歲),就寫出這樣淵博的《茶經》,殊令人難以相信。實際上陸羽居住苕溪之後,住處時常變動,又時常外出,並非閉門著書(應以對著為是)。這可從皎然、皇甫冉和李冶等人贈詩中看出。陸羽外出從事研究茶葉的時間很多,遍遊了江蘇蘇州、無錫、南京、丹陽、宜興和浙江的長興、杭州和紹興嵊縣等地,以後又到江西上饒。對茶葉采製、飲用和茶事深入研究和實踐,因而積累了豐富的茶事知識。更重要是在湖州時,得到顏真卿的支持,皎然的幫助,才有大量的文獻可以參考,《茶經》才能寫成。李季卿宣慰江南時,召嗜好茶葉的陸羽煮茶或根據陸羽對宜興貢茶的推薦:“……野人陸羽以為茶香甘冠於他境,或薦於上。棲筠(李棲筠常州刺史)從之,始進萬兩。”便認為陸羽已成為茶事權威。沒有《茶經》的出世,難成為社會權威。這樣推斷還是不夠全麵的,因為陸羽擅長煮茶、品茶名聞各地也可成為一個權威人士,不必一定要著書,才可以成為專家。

陸羽

陸羽(733—804),字鴻漸,複州竟陵(今湖北天門)人,一名疾,字季疵,號竟陵子、桑苧翁、東岡子,又號“茶山禦史”。是唐代著名的茶學家,被譽為“茶仙”,尊為“茶聖”,祀為“茶神”。陸羽一生嗜茶,精於茶道,以著世界第一部茶葉專著——《茶經》而聞名於世。他也很善於寫詩,但其詩作目前世上存留的並不多。他對茶葉有濃厚的興趣長期實施調查研究,熟悉茶樹栽培、育種和加工技術,並擅長品茗。唐朝上元初年(公元760年),陸羽隱居江南各地,撰《茶經》三卷,成為世界上第一部茶葉著。《全唐文》中撰載有《陸羽自傳》。曾編寫過《謔談》三卷。他開啟了一個茶的時代,為世界茶業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