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維屏 的 人物生平

張維屏(1780~1859年10月13日) 清代官員、詩人。字子樹,號南山,因癖愛鬆,又號鬆心子,晚年也自署珠海老漁、唱霞漁者,廣東番禺人。嘉慶九年(1804)中舉,道光二年(1822)成進士。此後在湖北、江西任州縣地方官,一度署理南康知府。為官清廉,終因不耐官場的腐敗,於道光十六年(1836)辭官歸裏。

其父曾任四會縣學訓導,張維屏從小接受家庭教育,少年時即以能詩名,13歲時名列番禺縣童子試榜首,知縣吳政達讚賞其才華,取《毛詩序》“南山有台,樂得賢也”之意賜名“南山”。張維屏於嘉慶九年(1804)中舉後,首次進京赴考,詩壇大家翁方綱閱其詩作,驚呼“詩壇大敵至矣!”再度赴試時,翁方綱為他和黃培芳、譚敬昭等三位嶺南詩人之詩集作《粵東三子詩序》,從此“粵東三子”的文名得到顯揚。張維屏曾與林伯桐、黃喬鬆、譚敬昭、梁佩蘭、黃培芳、孔繼勳築雲泉山館於白雲山,人稱“七子詩壇。”

道光二年(1822),43歲的張維屏四度會試終成進士,署湖北黃梅知縣。他勤政愛民,蒞任第二年夏天,江水決堤,他親自乘小舟勘察水情,散發幹糧賑災,竟被洪水衝走,幸掛樹梢而不死。老百姓為之歌曰:“犯急湍,官救民,神救官。”道光四年(1824)調任廣濟知縣,他不願向百姓征收漕糧,引疾求退未成,調署襄樊同知。過三年,返粵丁父憂,次年遷家回清水濠故裏。道光九年(1829),他被聘為學海堂學長。居家數年,致力於教育事業。道光十年(1830),張維屏丁憂服闋,同林則徐、黃爵滋、龔自珍等在北京結“宣南詩社”。後又出任了幾年的地方官員,但他最終看透官場腐敗,產生“一官無補蒼生,不如歸去”的念頭,終在道光十六年(1836)五十七歲時告病辭歸廣州,賃居河南花地潘氏別業東園。他將所築小園名為“聽鬆園”,於鬆濤間悉心著述講學、遊園吟詩。道光十九年(1839)林則徐在廣東禁煙時專門拜訪,征求禁煙對策。鴉片戰爭爆發後,張維屏寫下反對外敵侵略、讚頌人民抗戰的不朽詩篇,其中《三元裏》和《三將軍歌》最為著名。鹹豐九年(1859)九月十八日(10月13日)病逝於清水濠,葬於廣州城東北銀坑嶺,臨終留下時人爭傳之絕筆:

煙雲過眼總成空,留得心精紙墨中。書未刻完人已逝,八旬回首惜匆匆。

偶墮塵寰八十年,飄然歸去在羅天。鬆溪花棣常遊處,或者詩魂係畫船。

張維屏

張維屏(1780-1859年),字子樹,號南山,又號鬆心子,晚號珠海老漁,廣東番禺(今廣東省廣州市)人。嘉慶九年(1804年)中舉人,道光二年(1822年)中進士,因厭倦官場黑暗,於道光十六年(1836年)辭官歸裏,隱居“聽鬆園”,閉戶著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