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了翁 的 人物生平

魏了翁數歲即從諸兄入學,儼然像成年人。稍微大一點,聰明穎悟特出,日讀千餘言,過目不忘,鄉裏稱他為神童。十五歲,撰寫《韓愈論》,文章抑揚頓挫,有韓愈遺風。

慶元五年(1199年),魏了翁中進士第三名,授劍南西川節度(駐成都,今屬四川)判官廳公事。

嘉泰二年(1202年),召為國子監的國子正,次年改任國子監武學博士。

開禧元年(1205年),召試學士院,改任秘書省正字。

開禧二年(1206年),升秘書省校書郎,以親老為辭而出任嘉定(今樂山)知府。同年末,在赴任途中到達江陵(今屬湖北)時,四川宣撫副使吳曦叛宋降金,魏了翁因而未能到任。

開禧三年(1207年)二月,李好義等殺吳曦後,魏了翁在繼續赴任途中於廣安(今屬四川)收到免職之命,遂奉雙親回蒲江故裏。同年末,奸臣史彌遠秘密殺害權臣韓侂胄後,理學人士劉爚建議史彌遠崇奉理學、起用名人以改善其醜陋形象。“朝廷收召諸賢”,魏了翁也在收召之列。

嘉定元年(1208年)十月,“會史彌遠入相專國事,(魏)了翁察其所為,力辭召命”,魏了翁從一開始就覺察到奸相史彌遠“收召諸賢”的用意,因而“三辭聘召”以“遷延歲月”。不久父親去世,魏了翁解官守喪,遂於州西白鶴岡下建成鶴山書院,著書立說,授徒傳道,宣揚理學。起複,任漢州(今四川廣漢)知州,免欠稅以減輕人民負擔,但因橋毀傷人命而降授宮觀閑差,數月後又起任眉州(今眉山)知州。嘉定四年,升任潼川府(今三台)路提點刑獄公事(監司)。

嘉定八年(1215年),兼本路提舉常平,後又改兼轉運判官。作為理學家的魏了翁見到南宋理學家朱熹、張栻均已賜諡,次年春遂以周敦頤曾任本路合州(今重慶合川)的官職為由,奏請為周敦頤賜諡,同時也為程顥、程頤請諡。在魏了翁的一再奏請下,直到嘉定十三年,朝廷才特賜周敦頤諡元、程顥諡純、程頤諡正,魏了翁遂進一步為張載請諡,並請將四人從祀孔廟,朝廷雖隨後又特賜張載諡明,但未同意將四人從祀於孔廟。盡管如此,將不符合通常賜諡規定的四個理學創始人特賜諡號,仍極大地提高了理學派聲望,並為以後理學獨尊地位的取得奠定了基礎。

嘉定九年(1216年),魏了翁一度以路級監司官代理本路的遂寧(今屬四川)知府。

嘉定十一年(1218年)春,改任瀘州(今屬四川)知州、兼主管潼川府路安撫司公事(帥司)。母死守喪,起複後任潼川知府。

嘉定十四年(1221年),朝廷提升了翁任潼川路提點刑獄公事。在這十五年期間,他曆任轉運判官;直秘閣官;秘書監官等職務。治績大著,眾人有口皆碑。理宗皇帝執政後,時事多變。了翁積憂成疾,三次上奏要求隱退,都不批準。卻又任起居郎官。那時,因雷聲非時(雷聲按季節,但不是時候而發雷聲)認為異常,皇上心神不定。了翁入對,闡述理學與政見,指出“心”的作用。並為皇上謀求久安長治計策。不久,又為一個降職後死去的官員無處埋葬之事據理力爭,被一個官員指控為首倡異論。朝廷竟以欺世盜名、朋邪謗國罪,把了翁削官三等,後到湖南省靖縣居住。不久,了翁再入朝,宰相想要拉攏,他不與苟同。在三年時間裏,了翁足跡遍及大江南北。那時,湖南、湖北、江蘇、浙江幾個省的許多讀書人背著書籍紛前來求教。這一時期,了翁勤勞恭謹,全身心地投入傳授理學知識,並著久九經要義鑼一百卷,成為當時最好的著作。

寶慶二年(1226年)2月,了翁被召回。前後這些都不是理宗的本意。了翁要求回歸故裏,理宗不肯,便改任資政殿學士。

紹定四年(1231年),魏了翁複職,主管武夷山衝佑觀。

紹定五年(1232年),又改提舉江州太平興國宮,不久,又知遂寧府,他辭謝不拜受。後升任寶章閣待製、潼川路安撫使、知瀘州。瀘州是一個大藩屏,控製邊境的麵積達兩千裏,而武備不修,城廓廢弛。魏了翁乃奏請修繕瀘州的城樓、垣牆和雉堞,並增置軍械,訓練盾牌手,申明軍紀,興辦學校,蠲免欠稅,恢複社倉,修建義塚,修辦養濟院。他上任隻有幾個月,就出現了百廢俱興的局麵。

紹定六年(1233年),時值史彌遠逝世,理宗親政,魏了翁被提升為華文閣待製,賞賜了金帶,仍留居原任。入朝以來,了翁見一些高官顯貴大權獨攬,廢法紀,無綱常,致政權腐敗,不可救藥。他疾惡如仇,在應詔赴任途中,給理宗上疏曰:“時政有十弊,建議理宗恢複曆來好的傳統,以表新興之大為。”他的整頓朝政十項建議,其中第二、三項關於恢複二府之法規與恢複都堂之紀律,以便聚議及嚴明朝綱和第六項恢複台諫製度,以便公開進退人才等建議,至今仍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應該以史為鑒。十項建議論述萬餘言,引事實,切時弊,辯是非,講利害,理宗讀畢,深受啟發和震動,手拿奏章舉讀成誦。從此,舊典章都得到了恢複。

端平元年(1234年)10月,魏了翁任禮部尚書兼直學院。他忠於職守,縱論政事,體察民情,訪問人才,召從臣集議,許多事情做得認真、紮實,不負眾望。回朝六個月前後共上奏廿多章,全是當務之急。皇上欲引了翁參與共商國家政事,而嫉妒他的人合夥竭力排斥,使他不能安心在職。

端平二年(1235年)十一月,了翁因熟知兵書、兵法,又量力國家,榮幸擔任端明殿學士,參預理宗機要工作、撰寫文書等。又任守宋時最高軍事機關(今國防部)副職。十二月,督視京湖軍馬。恰逢江淮督府長官死去,又把全部政務托付了翁。那時正值元軍侵犯宋境,且戰事失利,朝廷驚慌,理宗憂慮。一次例行朝拜結束後,理宗麵贈了翁一首親筆的唐人嚴武詩:“昨夜秋風入漢關,朔雲贈邊月滿西山。更催飛將追驕虜,莫遺沙場匹馬還。”和“鶴山書院”四個大字,並贈金帶鞍馬,又命宰相、重臣關外設宴餞行。了翁掌管邊關兵馬戰事後,即以吳潛為參謀官,趙善潮、馬光祖為參議官,重申軍規,嚴明軍紀,並身先士卒,加強練兵,一時軍力大增。由於全軍上下團結一心,奮勇殺敵,很快擊敗了元軍。了翁勝不驕,同時提醒將帥們加強警戒並調遣增援部隊,安撫為國捐軀士卒,罷免貪生怕死將領,及時向理宗奏明邊防十件事。過了二十多天,了翁被提升當國防部部長。在赴邊關奏事時,因得病提出辭呈。那些存心排擠了翁的人早在那裏窺視,並蠢蠢欲動。他們趁機推波助瀾,又大造輿論。

嘉熙元年(1237年),改任知福州、福建安撫使。同年八月,了翁寫了奏折向理宗請求告老還鄉,但沒有被批準。以病重又寫奏折給理宗。有一個官員問了翁,了翁穿衣戴帽同他談話。並且說:“我一輩子對自己淡然無所求,沒有任何非份之想。”官員又說:“邊境發生了亂事。”了翁久久苦皺眉額,便口授最後給理宗的奏折。隻過了一會兒,魏了翁便與世長辭,終年六十歲。十天後,接到理宗頒詔書封魏了翁為資政殿大學士、通奉大夫。

當理宗接到了翁送來的遺奏,知道他已經去世時,十分悲痛。他不理政事,罷朝以示哀悼。惋惜有用的人才沒有充分發揮作用。追封他為太師,諡號文靖,累贈秦國公,詔賜第宅於蘇州南宮坊(現書院巷)。

元至順元年(1330年)虞集奉敕題“鶴山書院”額於其第宅。

魏了翁

魏了翁(1178年—1237年) ,字華父,號鶴山,邛州蒲江(今屬四川)人。南宋著名理學家、思想家、大臣。嘉熙元年(1237年)卒,年六十,贈太師、秦國公,諡文靖。魏了翁反對佛、老“無欲”之說,認為聖賢隻言“寡欲”不言“無欲”,指出“虛無,道之害也”。推崇朱熹理學,但也懷疑朱注各經是否完全可靠。提出“心者人之太極,而人心已又為天地之太極”,強調“心”的作用,又和陸九淵接近。能詩詞,善屬文,其詞語意高曠,風格或清麗,或悲壯。著有《鶴山全集》、《九經要義》、《古今考》、《經史雜鈔》、《師友雅言》等,詞有《鶴山長短句》。